立即捐款

香港2030+:尋找「冬甩」的故事

香港2030+:尋找「冬甩」的故事

就在梁振英於2016年12月9日宣佈放棄爭取連任特首前六星期,政府公佈一份大型諮詢文件,聲稱要為香港制訂跨越2030年的規劃願景與策略。究竟一個即將變成「跛腳鴨」的政府,為何如此著緊制訂一套明知自己無權亦無法執行的策略?
對比之下,特區政府上一份長遠規劃文件《香港2030》發表於2007年10月,當時剛好是曾蔭權連任特首後三個月,他尚有近五年時間推行新政,為長遠策略打好基礎。如今梁振英這份《香港2030+》的成效需要取決於下任特首林鄭月娥的態度,在「妾身未明」的情況下,香港人應否認真對待?

假設林鄭月娥真要繼承梁振英路線,《香港2030+》足以成為一個香港未來大辯論的契機,因為香港經歴了過去十年的社會運動與政治覺醒 - 從天星皇后到全民退保、從零七零八雙普選到雨傘運動 - 已經踏入一個「永續價值」挑戰「中環價值」的新時期。這種抽象但真實的價值之爭,正好從規劃願景的取捨中反映出來。

或許是多年來特區官員北上受訓的結果,從《香港2030+》文件中可以窺見很多大陸用語和表述風格,例如它聲稱《香港2030+》的「亮點」是「一、二、三」,即是「一」個都會商業核心圈,「兩」個策略增長區,「三」條逐漸形成的發展軸心。細看之下,不難發現不少流於形式化的表述,例如從河套區到大埔科學園,再從西貢科技大學到九龍塘生產力促進局大樓劃上一道粗線,即使橫跨幾個郊野公園,也要硬說為「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顯然犯上了內地城市規劃「假大空」的毛病。

表述空泛 政策矛盾

見微知著,表述方式的毛病隱藏了政策思維的矛盾,例如文件中的規劃目標有三大元素,而「元素一」是「規劃宜居的高密度城市」。文件承認都會區人口佔全港人口近六成,而到了2046年,樓齡達70年或以上的私人住宅樓宇單位達33萬個,約為2015年同齡樓宇數量的300倍(若計算50年樓齡單位問題會更加嚴重) 。可是文件的結論只著墨於兩大新區發展 - 新界北和東大嶼都會 - 對市區更新重建只是輕描淡寫。

這種「重新輕舊」的發展思維承襲了梁振英政府的一貫取態:過去十年用於資助舊樓維修的公帑僅35億元,相對於近年大型基建超支的總額逾千億元,實屬九牛一毛。舊區衰敗的情況一直惡化,市建局因為有利可圖的項目買少見少而放軟手腳,香港城市面貌必陷重大危機。政府聲稱要為未來長遠規劃卻迴避矛盾,拾難取易,豈不怪哉?

規劃目標的「元素三」是「創造容量以達致可持續發展」,當中包括一項聞所未聞的奇怪概念:「創造、提升及再生環境容量」。除非特區政府能夠調動某種不為人知的神力,否則如何「創造環境容量」,例如把中華白海豚已因填海而難以容身的新界西水域忽然擴大?或把中環旺角超標的PM2.5濃度忽然從危害人體健康變成無害化,方便勁噴廢氣的內地汽車從港珠澳大橋直入市區?

這種貽笑大方的修辭反映出梁班子不肯面對現實,因為他們的真正目的是大興土木「增加發展容量」,包括大規模填海和拓展地下空間,但又不願承認過度發展會超越本地環境承載量,造成難以紓緩的矛盾,所以語言偽術層出不窮。

中環價值 自掘墳墓

若果《香港2030+》的發展思維弄假成真,香港會否自掘墳墓:反映貧富不均的堅尼系數和房價最難負擔指數維持全球城市之最?標示永續發展幸福度的「快樂星球指數」 在全球140個國家中維持第123位的可憐位置

最近在經濟學界引起熱烈討論的「冬甩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正好點出特區政府擁抱中環價值的虛怯之處。主流經濟奉為圭臬的「國民生產值」已經成為誤導社會的指標,掩蓋了當今城市發展面對的真正挑戰。

人類社會若要維持安全而公義的發展,就必須時刻保持在一個猶如環狀冬甩的空間:內環是社會基礎 - 包括賴以維生的食物、淡水、能源、房屋、以至教育、醫療、就業、支援網絡、和維繫社會所需的和平正義、社會平等、兩性平權和政治發言權,這12項都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公認的元素,獲全球193個國家認可。外環是生態穹頂,即科學家一致認定會危害人類生存環境的9項關鍵元素,包括氣候變化、化學物污染、臭氧層破壞、海洋酸化、空氣污染、林地破壞、氮鏻化肥污染、生物多樣性流失和淡水資源過度開採。

無論是內環的社會基礎不足,例如房屋或教育資源匱乏;或外環生態穹頂超出極限,例如氣候變化失控,都會令人類生存環境越變越差。所以我們採納的發展模式必須能令社會處於內外環包圍的冬甩環帶之內,才是可持續之道。

放諸香港,若果政府信奉中環價值,一味追求無止境的開發擴張,所有政策以是否有助GDP增長來衡量,必然令香港跌出冬甩之外,犧牲子孫後代的未來。

考驗林鄭的謙卑承諾

《香港2030+》能否讓未來發展處於安全而公義的冬甩環帶,正是全社會急需思考的課題。有民間專家學者即將出版《選擇未來》一書,不但對《香港2030+》的諸多假設、數據、分析和立論提出質疑,更提供不少另類方案供政府參考。這些替代方案,從土地開發、房屋發展、交通基建、到農業政策、建築保育、以至單車友善城市等等,均有詳盡數據支撐,足以作為香港人對未來城市進行大辯論的起點。

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在勝選感言中表白自己「懷着一直以來都無變的初心,多加一份謙卑,期盼與各位同行」。謙卑說來很動聽,但若果不是空話,便要弄清對誰謙卑?如何謙卑?然後逐一以行動證明。

林鄭月娥以特區首長的身份領導政府,謙卑的主要對象離不開這三者:市民、專業、科學。若果新政府準備認真對待《香港2030+》,林鄭月娥必須學懂相信人民智慧、信任專業判斷和尊重科學分析。假若諮詢文件一成不變轉化為政府策略,恐怕香港不僅要面對新一波社會撕裂,未來發展更會與國際社會追求永續價值的潮流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