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不再警世的經典 - 醜陋的中國人

不再警世的經典 - 醜陋的中國人

醜陋的中國人
柏楊,2008紀念版
遠流出版

經典之所以作為經典,往往是因為其中所描寫或是論述的是恆久不變的人性;而柏楊這本三十年前的著作之所以在近十年前再版,並且今天在書局仍有售的原因,或許正是因為當中被形容為是「醬缸文化」的中國人的劣根性,到今天依然被認為是植根於中國人身上,到達了一個不可自拔的地步。

這種「醬缸文化」包括自私自利、髒吵亂、欺上瞞下的特性。柏楊將這些特質以一「醬缸」歸納,理由是這一系列的特徵都已沉腐已久,由中國獨特的文化政治環境與民族特性混合醖釀而成,亦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

用這種觀點去看待中國人無疑是容易引起共鳴的一個說法,特別是在被自由行幾近淹沒的香港,我們所親眼看見的是一個亂局。公眾秩序和衛生固然是首當其衝的一環,但就連日常生活如吃飯、購物、甚至是郊野公園也逐漸被大陸人擠滿而引起更多更嚴重的矛盾與爭執,此時閱讀這本著作,不難從中發現書中所描述的有關中國人的問題正是今天日復一日在面前上演的情節,因而得到極大的共鳴。

但問題是《醜陋的中國人》從來沒有嘗試為這個現象尋找解決方案,或者說,它以為自己就是問題答案的一部分。這本書的角色是透過曝露所有有關中國人的缺點,從而希望警醒當代人透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些根深蒂固的民族性格。事實上,由柏楊開始他第一場以醜陋的中國人為題的演講開始,這個題目就已在中國內外都引起極大迴響。書中輯錄的第二章正是由《中國之春》對其作出的訪問,而整本書的下半部更取名為「怒濤拍岸」,源於其正是一系列對柏楊這個題目的回應。這本書於1986年在大陸出版,次年即成為禁書,只有到2004年才出現再版,卻也被刪去了不少內容,可見這本書的威力。

只是,這種愛之深痛之切的警醒之言,只有在特定的客觀環境下才會變得有用。2008年可說是中國人民族意識的轉捩點,京奧的盛大舉行將中國的地位推上世界一流之列;兩年後的上海世博再將中國人對國家的自豪與認同推至高峰。在這種環境這種氛圍底下,又有誰還會對尖酸刻薄的言辭洗耳恭聽?

結果,一本原來想寫給中國人自己看的書,今天變成了討厭中國的人手執一本的「論據」。即使詭辯如李敖,也指書中所描述的只是一種又一種刻板印象;而將這種刻板印象繼續延伸並指其為文化與民族性的結合物,意味的是這些性格缺點難以改變。但如果我們認為香港人與台灣人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間真的有變得「文明」了的話,又憑什麼認定大陸人的文化只會恆久如此?當然,身為局外人,能夠改變的事情畢竟有限,但最少我們可以避免以種族主義的眼光看待中國的進程。

延伸閱讀:
一樣的文化經典, 不一樣的寫作角度——露絲潘乃德,菊與刀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