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愉快童年?無BCA再說!

愉快童年?無BCA再說!

此文與九龍城區議員黎廣偉合寫,原文載於2017年5月25日蘋果日報網頁。

「童年」就是發着白日夢、吃着雪糕糖果、與鄰家孩子外出玩耍……說到「童年」,你會想起甚麼?無憂無慮?歡樂?筆者慶幸能回味童年的快樂時光;然而,現今孩子長大後,童年可能會是他們不願回想的東西。

現時就讀初小的孩子,每天行程可以不比在職人士輕鬆。年前,筆者在工作的社區內,認識了一位家長,她的孩子升上地區名校小一後,筆者除了在暑假,便沒有再見過那孩子,因為孩子早出晚歸,上課下課興趣班補習……這不是個別例子,社區內很多孩子都是晚飯前才放學回家,吃過晚飯便做功課直到9時、10時,不計算還要否溫習,睡覺之後又是第二天的繁忙生活。別說去迪士尼,沒有時間娛樂,沒有課外社交,即使有親子時間也非常短促,這就是大部分現今孩子的生活。

年前因為學童人口下降,排名較低的學校擔心收生不足導致殺校,很多學校故此要求學童操練全港性系統評估(TSA)試卷,使學生有好成績,免除遭殺校,排名較高的學校也能藉學童的好成績保持校譽。有些孩子從小一開始便被教導如何應付TSA,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試卷,如何回答高難度的tricky questions。筆者聽過,有學校的做法是,下午放學前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童操練試卷;試想像,如果沒TSA,用操練試卷的時間發展個人興趣或社交,孩子的成長會更多姿多彩。

因為操練文化,TSA 遭人詬病,2015年教育局宣佈停考,孩子家長教師鬆一口氣。但好景不常,遺憾地,無論民間如何表達反對TSA,僅僅停考一年,孩子又要面對與TSA無甚分別的基本能力評估(BCA)。兩者分別不在此討論,只是無論政府怎樣解畫,說BCA成績不會用作學校排名,筆者都仍然認為這個考試助長操練文化。始終成績會告訴學校,學生的進度是否達標,所以要達的「標」是一把尺,學生被「量度」到稍有不足,便得急起直追,追到在高小達標、升到理想中學、學校聲譽不被拉低……

有名校小學校長提及BCA的好處,指出能提供準則去評估校內教學的有效程度,以及孩子的學習進度,並且亦提出BCA所考的只屬基本能力,應該是沒有難度的東西。這位校長所說的,字面上筆者同意,指出學校教學不足地方,加以改善,保障學童的學習進度,讓他們不至被拋離。然而,社會大眾的反對聲音存在,源於BCA操作的細節上。即使名為「基本能力」,根據過往TSA的經驗,考題或會因應考評局的調整而逐年加深,校方為了確保孩子成績達標,功課練習還是少不免。

有團體倡議多種方法,「不記校名」又或「隨機抽籤」應考學生,既能夠免除學校擔憂影響排名、減少操練嚴重程度,亦能夠以整體去評估香港學生的能力程度。可是教育局於5月8日在立法會的公聽會上已表示不同意,大致上是認為所倡議的方法不能有效率改善教學。既然如此,還沒有做到比較兩全其美(即一方面要有效評估,另一方面不加劇操練),局方為何還要在反對聲音之下,強硬於本年推出BCA?

局方及部份人士多次強調反對聲音為小眾,甚至在地區的區議會上提出公眾對BCA的態度正面,筆者不禁想知道,局方如何得出數字?教協在本年3月、局方推出BCA之前做過調查,當時支持復考TSA的受訪校長只有三成,坊間亦有超過140個團體組成大聯盟,反對復考TSA。即使對筆者來說,TSA及BCA沒有大分別,局方還是會說兩者是不同的,反對聲音是小眾,或者偷換一下概念,反對TSA不代表也反對BCA吧。

筆者只從學童的角度考慮,只希望孩子的成長不會蒙上操練試卷的陰影,更不希望他們討厭學習、討厭上學。小三的孩子已經應考BCA了,年紀輕輕就要面對公開試,真難想像日後他們會如何評價童年的學習生活。每一個人、每一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香港的填鴨式制度着重比較、忽視個人差異、製造失敗者,已教很多香港市民喘不過氣來。隨年月變遷,教育制度沒有改變過來,學童及教師的重擔卻日漸俱增,功課更繁重,考試更多。快樂童年?只是空泛的奢侈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