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登山者帶給的反思

登山者帶給的反思

原圖:維基百科

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或許剛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兩位香港人,可以讓我們反思這兩條問題。筆者在不同報章也看到媒體的歌頌,在宣揚著「堅毅」、「嘗試」、「克服」等不同的詞彙,然而筆者再看這些論述,只覺有一點「公式化」,到底是否「肯出力」就能「成功」呢?到底是否「沒有努力」才出現「失敗」呢?「成功」與「失敗」真的是這麼的簡單為「努力」與「不努力」嗎?筆者無意質疑兩位登山鬥士的「成功」,只是對於媒體千篇一律的報導,以及「公式化」的成功算式作出探討及思考。正如青年人抗拒「置業的勵志故事一樣」,或許容讓失敗更有助於每一個人的成長。

所有人也可以登上珠穆朗瑪峰嗎?

或者對於兩人的報導,也是集中於「見死不救」的討論,然而筆者在閱讀不同媒體的報導後,更是在思考自己有沒有能力登上珠峰呢?筆者是典型的書生型人士,平常「行山」是有的,但登上香港難度較高的蚺蛇尖,亦自覺非常之有困難,遑論是珠穆朗瑪峰了。筆者以自己作為例子,就是希望說明有一些目標,不是「所有人」也能夠達到,成功的因素亦有很多,可是媒體的報導卻十分強調「努力」的作用,筆者自問再努力再堅毅,也未必可以符合登上珠峰的要求,筆者因此亦接受自己的「不能」。

筆者的思考卻比較灰暗,看到登山者的成功之時,更看到他們身邊雪巴人的影子,在閱讀雪巴人的故事之後,更覺得自己像「雪巴人」多於「登山者」。能力有不同的差異,或許我們的社會之上,有更多的人是上山的「雪巴人」,因為生活而要不停的冒險,而被迫繼續做著那一份的工作。這裡就是「選擇的問題」,到底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是否真的有「選擇」呢?這裡提到的「選擇」,就是因為看見了「雪巴人」的故事,到底他們之中有多少人能夠不當「登山嚮導」而又能夠維持生活的呢?生活迫人,筆者閱讀了一些他們的悲慘故事,「登山」對於他們只是「家常便飯」,但每一口飯也是以生命去換取。而回到香港,我們的社會又是否容許「選擇」呢?還是「選擇」不工作以後,會為自己帶來壓力呢?或是在我們壓根底兒的思考之中,根本就不存在「不工作」的選擇呢?

學校裡的「登山者」

故事的場景假如回到學校,回到我們的生活圈子之中,在我們的學校之內,社會的這套文化是否培育著一批批「雪巴人」而非「登山者」呢?「登山者」如兩位香港人,他們有自己的目標,自己的理想,他們登上珠穆朗瑪峰是為了「自己」的成功而進發的,恰恰在教育制度之內,我們的學生又有沒有「為自己」定下他們的目標呢?

筆者的有感而發,在於回想到一個個學生在「生涯規劃」的目標,他們像「雪巴人」多於「登山者」,而他們因為知道為自己定下目標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也就不斷地遵從社會給予的目標,他們天天也在「登山」,然而他們當中卻有些人沒有這個體格,而社會亦沒有留下第二個選擇予他們。「讀不上大學可以做什麼?」這是同學向筆者作出的發問。現在連學校之內最不可能進入大學的學生,他們的想法也只有大學,我們的教育制度、我們的社會文化、我們的主流媒體,是在製造「雪巴人」還是「登山者」呢?

「成功」與「失敗」,在香港的定義就是那麼簡單,其實香港人與雪巴人無異。

有關雪巴人的描述,可以閱讀:http://wknews.org/node/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