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重探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自由主義 - 政治的道德(上)

重探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自由主義 - 政治的道德(上)

政治的道德
周保松, 2014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周保松的這本著作,可說是2014年度的風雲書籍。如果你在雨傘運動期間看見參與者手拿一本藍色封套的書,坐在路邊或是帳幕外聚精會神地閱讀的話,那本書九成就是這本周保松的《政治的道德》。

這本書的吸引之處,在於它探索了政治應該是怎樣,並嘗試對這個問題提供答案。我們印象中的香港一直是一個繁榮穩定的城市,除了六七暴動期間治安受到較為嚴重的威脅外,二次大戰後政權從未發生過任何危機,即使九七大限最後也是平穩過渡。但處於冷戰兩大勢力的前沿,令香港人不能不關心兩種角力中的意識形態的分野,而這種本來有重大政治色彩的爭議,卻因為殖民政府的管治手法而抑壓下來,反而因著經濟轉型而逐漸加深的中港貧富差距,讓我們大都只集中於兩地經濟政策上的不同,而非政治理念上的分野。我們口中鞭撻著共產主義,卻不一定了解其背後對理想邦的嚮往與將理念付諸實踐的決心;同樣地我們也只懂以資本主義形容所身處的社會,卻不知道自由主義才是當中的基石。

這樣的歷史讓我們腦海裏缺乏著相對應的理念與詞彙,並在面對近年各種似是而非的討論時語塞,《政治的道德》一書正好讓讀者重新認識建構社會的精神理念。而在一眾自由主義者當中,不得不提的當然是美國學者John Rawls,以及其著名的「無知之幕」。「無知之幕」指的是一個假想中的場景,在這場景裏眾人需要設計一套社會的規則,這套規則可以是民主的代議政制,可以是一人獨攬大權的君主專制,甚至可以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奇體制,例如是每年第一個出生的男孩會在二十年後掌握政權一年等等。當然,如果單單是這樣的話,現實裏也可以發生(1),只是每一個人想當然地都會把這套規則設定成一定程度的向自己及所屬群體傾斜,例如白人就可能會要求以種族為本位的差別對待,從而帶來多數暴政(Tyranny of Majority)。

如果這種結果既離開我們所嚮往的精神:民主、自由、博愛很遠,且與感性上的美好社會有所衝突,那麼為其加上一層「無知之幕」又如何?上面的多數暴政所源起的條件在於個人的私心,每個人都希望成為制度裏最大的得益者,但同時亦明白一人獨大的制度並沒可能在協商程序裏得到共識。權衡輕重後,只有結集足夠人成為社會裏的多數,才可以以人數的優勢取得絕對性的利益。「無知之幕」的作用正是將這種私心隔絕,但所說的並非是將利己行為由參與者身上剝奪(否則這個理論就必然不適用於人類社會),而是透過一屏障阻隔其對自身的認識,從而免除其單單以自身角度考慮社會結構的可能。假若你對自己的膚色一無所知,自然不會(不敢)倡議一個由黑人奴隸的生產力所支撐的社會。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人都會要求基本的自由與權利以確保其作為一個人的尊嚴,但同時亦希望當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如失去雙親,殘障),社會能提供最基本的支援。而這,不就是我們理想中的以自由主義為骨幹的福利社會嗎?

Note:
1. 美國的憲法就是由各個代議士商討得來的結果,是故它常被稱為歷史上最大的社會實驗。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