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港共痴漢死心不息,強逼港人跟他談情說愛

港共痴漢死心不息,強逼港人跟他談情說愛

689對中文大學學生會的反六四悼念聲明似乎是心中竊喜,大談年輕人的身分認同:

「無論佢哋自己點諗,社會人士包括國際社會,都會看待佢為中國人,即使有啲香港朋友持外國護照去外國,外國朋友睇你護照、文化背景、姓名、出身,都當你係中國人。」

身分認同是十分個人的事情,從來是勉強不來,尤其不是你這些「官」可以置喙的。當然,這種人文文化的事情,689真係識條鐵咩!

689的難兄難弟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亦乘機推動愛國主義,以「香港青年大講堂暨慶回歸20周年青年系列活動」名義,展開「共育紫荊」植樹計劃,並宣布會安排30多個內地省巿的青年學生,把內地家鄉具特色的水和土壤帶到太平山山頂,種植35棵紫荊樹,並排成心型的「同心林」,象徵中港青年萬眾一心,「把最好的融在一起」。

可以肯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會是港共系統未來的重要政治任務。

為什麼絕不能愛國?!

有關「愛國」,是一個大題目,不是三言兩語講得透澈。不過,無論多麽複雜的題目,最重要的還是基本邏輯。

在討論任何有關愛國的題目之前,必須首先回答一個前設性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要愛國呢?任何人要指斥別人不愛國,都必須就這個問題提供一個符合邏輯的理性答案。

若你找不到一個符合邏輯的愛國理由,那就讓我告訴你一個「不應愛國」的理由:若果所謂的「愛國」是愛一個政權的話,一個政權擁有市民難於匹敵的强大權力和豐富資源,由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去運用,這個官僚集團有一個自然的傾向,就是逐步增加自身的權力。在這種政權與人民權力嚴重失衡的情況之下,人民陷入一個很大的危機,就是被官僚集團所操弄。所以,人民對一切來自國家領導人或官僚集團的言辭或施行的政策,都應該保持一段安全距離,說得直接一點,就是保持懷疑的態度。

國家是不可避免的惡

在跟國家談情說愛之前,請必須搞清楚最基本的問題,就是你們愛的對象究竟是什麼?。什麽是「國家」呢?根據政治學給予的最簡單定義:國家包含三個元素:土地、政府和人民。你們愛的究竟是什麽?

從一個哲學的層次來看這個問題,國家是人類生存中「無可避免的惡」 (the inevitable evil)。所謂無可避免,國家之成立,是為了人類的共同生存狀態,而迫不得已出現的一個實體。至於說它是「惡」的,是因為人民要交付出一些個人的自由,賦予政府一定的權力,以換取一種共同生存的狀態。

國家不單止是本質上是「惡」的,它在實質操作上亦復如是。任何組織都有不斷自我膨脹的傾向,以證實它的存在價值,國家由政府操作,政府從來都是全球最大的組織,因此它的膨脹速度亦是最快,所發展出來的「官僚主義」亦是必然產物。

所以,國家既然是「無可避免的惡」,若果你愛的「國」所指的是「政府」或者「政權」,你們愛的就是一個本質上和實質操作上都是惡的實體。試問一個心智健全的人如何能愛上一個惡的實體?!

監察、制衡和批判才是正確的關係

我們不會用「愛」來跟一個「政府」或「政權」建立關係的,而是以「監察」、「制衡」和「批判」來防止它作惡的自然傾向。

愛會沖昏人的頭腦,讓人失常,大家都見證了近年「愛國憤青」的驚人舉止了。再看看近代史,德國的納粹、義大利的法西斯、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有那一個不是由人民非理性的愛國情緒推波助瀾之下,造成了對人類文明巨大的破壞力?!

余英時教授在《歷史與思想》開卷第一章「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有這樣的一段話:

「中國政治傳統中一向瀰漫著一層反智的氣氛;我們如果用『自古已然,於今為烈』這句成語來形容它,真是再恰當不過了。」當你發現一個民族經常有「反智」的表現,對於一個這樣的民族,還是少談愛國為妙。

太平盛世說愛國多是賊

再說,今天是什麽人開口閉口都談愛國?除了是政府以此來「和諧」因施政不當而出現的民怨之外,還有的就是一班圍著政權起舞的所謂「建制派」。

近年都說中國崛起了!中國強大起來了!在太平盛世時愛國,其中心態,就像攀附一名有權有勢的親戚無異,不一定出於愛,更大可能是出於虛榮心。

中國崛起,令不少中國人都十分亢奮,大家都覺得,今時今日做中國人很有面子。大家都從這一名富貴親戚裡獲得好處,包括身份、地位和尊嚴。請「愛國者」好好地審視自己帶有濃烈自義味道的愛國情懷,當中究竟有多少攀附和媚俗的水份?

世界公民愛的是普世價值

今時今日,再講「愛國」實在有點out!現在全球都在講「普世價值」、「世界公民」,意謂我們作為人類群體的一份子,有一些共同抱持的價值和行為準則,不會因為血源、國藉而有所不同。

一宗用槍炮屠殺人民的事件,即使於任何一個國家發生,我們都不會認同,並且會大力譴責。所以「六四事件」發生後,世界各國對中國加以不同程度的制裁,作為一名「世界公民」,我們不會因為自己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液,就指責各國欺負咱們中國。

當然,確實有不少中國人仍然有樣的反應,這叫做「民族主義」心態作祟。「民族主義」是非理性的,只要一觸及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就會不講道理,而且傾向以暴力解決爭端,所以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全球學者對「民族主義」都大加鞭韃,認為是阻礙文明社會進步的有毒意識,而「愛國主義」很多時跟「民族主義」可以說是雙生兄弟。

我們是「公民」而不是「人民」

不談「愛國」,那麼談什麼才夠「in」呢?今時今日,你在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生活,身份是「公民」(Citizen)。擁有一種公民身份,使個人在政治社群中得到相關的社會權利和義務。

各國用法律訂定各種公民及政治權利,具體並理性地規定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係,指定國家不應干涉及侵害某些個人行為,常見的公民自由包括居住和遷徙自由、言論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思想及良知自由、集會結社自由等等等等。

另外,公民政治權利是指公民享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包括公民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對政府的事務具知情權等等等等。

至於公民要盡的義務,最簡單是交稅和遵守法律啦!當然一名良好公民還會貢獻己力建設社區、監察政府。

所以,用「公民」來看國家和人民之間的關係,就一目了然,清晰不過,不需要用「愛」還是「不愛」這種難於定義又肉麻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