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供水自給自足 為香港為內地都好

供水自給自足 為香港為內地都好

香港人很多也可能不知道香港對內地的東江水協議,過往20年來作出過很多貢獻。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GITIC)及粵海投資(270)資不抵債過百億,時任總理朱鎔基委派當時廣東省常務副省長王岐山處理,打算讓這廣信官方投資機構破產。最後透過廣東省政府與香港政府簽訂30年的東江水供水協議,並注入粵海投資,債權人亦因這變相盈利保證的協議,接納削債及重組的方案,渡過難關。東江水,其實是救了市場對中國官方企業的信心。

同時間,香港政府更於1998年在財赤下,仍向廣東省人民政府提供超過23億元的免息貸款,興建輸送東江水到香港及深圳的輸水管道。但向香港的供水能力其實是沒有改變,與1994年第三期擴建工程後的11億立方米一樣。這是香港政府送給廣東省的大禮。

為何不降低最高供水量?

至今日,香港政府每年需向粵海投資每年繳付數十億作供水,2017年度的協議金額已上升至近48億元,佔粵海投資近半的總收入。東江水絕對是粵海投資的金蛋。但於2015年3月26日的《文匯報》報道中,時任廣東省水利廳長林旭鈿卻表示,若非為了香港每年最高供水量不變,東江的水資源是足夠沿線城市分配;在供港水問題上,廣東是犧牲了經濟發展來保障香港市民用水無憂。近日,發展局長馬紹祥和民建聯周浩鼎等,亦不斷只搬出「『統包總額』形式購買東江水,好比買保險,讓香港在遇到旱災時,有足夠食水供應」。其實,我同意需買保險,但會否買了過多的保險又或付出了過於高昂的保費?廣東的犧牲既然那麼大,為什麼不降低每年最高供水量,讓廣東不用犧牲經濟發展之餘,香港也可以少付一點錢,豈不雙方高興?

但看來,東江水這個「汲水協議」,很大可能還要被迫繼續支付至2030年。回歸後,憑以上的種種,可見香港人其實補貼粵海投資了很多很多。但粵海投資其他投資項目的表現都不怎麼出色,東江水又是否養懶了這些管理層?另外,陳祖澤、胡定旭、李國寶、馮華健及鄭慕智這5位在政商界打滾多年的人都是粵海投資的獨立非執董,每人每年收取最少港幣70萬元的獨立非執董酬金。他們對香港政府爭取更佳協議時會否有負面影響?

港府應努力開發水資源

2030年東江水協議將完結,香港政府應該開始盡快做好各種準備,學習新加坡和以色列開發水資源的努力,不斷改進海水化淡技術,盡力做到供水自給自足,提高香港的議價能力。屆時不但不用廣東犧牲經濟發展,若廣東省等地的城市因遇上旱災而不夠水用時,我們更可只以成本價甚至免費反向內地供應,再次助他們渡過難關。

原文刊在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