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有種公民】編者序:不認命 所以戰鬥

【有種公民】編者序:不認命 所以戰鬥

編按:14年前,零三七一促使我們在翌年成立本網。自始每年七一都會見到我們的街站,致力宣揚和推動公民記者運動。

此書附印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基本法》第104條釋法,以解決2016年度立法會的「宣誓風波」。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形容是次釋法是「直接為香港立法」,對香港法治的破壞比過去四次更嚴重。

刻下的香港,政治環境沒有最劣,只有更惡劣。謊言歪理處處,高官的語言偽術已玩至出神入化的地步,學術界不公義的人事任命已經不再偷偷摸摸,新聞界自我審查之後還有暴力恫嚇。主旋律教人識時務者為俊傑,賺錢就預左折腰。收錢撐政府示威、選舉種票買票已不是秘密。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更無端賦予選舉主任權力,篩選報名者的參選資格。香港人的選舉權和被選舉赤裸裸被剝奪,多名候任立法會議員受到不同形式的武力恐嚇。然後,「人大釋法」,直接用極其粗暴的方式剝奪已獲數萬票民意授權的議員資格。

這個社會,公義、民主、廉潔、新聞及言論自由等核心價值不停遭受衝擊。要對抗這種政治上的無力感,投身「公民記者」行列,或者可以作為拒絕乖乖認命、一種持續而日常的抗爭模式。

拒絕認命 投身公民記者行列

公民記者,不是工餘時間的興趣活動,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公民──對社會盡責,履行應有義務;記者:實踐求真的精神,對消息(尤其網絡傳言)抱懷疑態度,在任何威權面前都不卑不亢,敢於揭露社會不公義的陰暗面。他們多是無償的記者,或許有些微車馬費,或者「倒貼」。他們為理想為他者負上代價,正好與大行其道的資本主義和利己主義抗衡。

2010年的某個周末,一名油塘區公民記者在地鐵站外被邀作問卷調查,該機構的調查員經常現身各大選舉的票站調查。問卷其中一條提到陳婉嫻、黎樹濠(時任區議員)及謝淑珍(泛民對手)三人中會投哪一位。當時各大報章報道工聯會力邀「票后」陳婉嫻出山,角逐首屆超級區議會席會,只是她從沒回應。這位公民記者把問卷影下來,寫成〈陳婉嫻疑出選油麗邨 戰超級區議員〉報道,投稿到《香港獨立媒體網》(獨媒)。

故事仍未完。另一個周末,記者再次遇到同一機構的另一份問卷,她再次想拍照報道。這次卻被調查員阻止,原因正正是上次「有人影相後亂寫野」,所以老細叫他們小心。一宗小事卻突顯公民報道的力量──當全民皆記者時,若要人不知,其實沒可能。

傳統媒體永遠沒法聘請足夠的員工報道城市以至世界各地的新聞事件,公民記者有助填補這種先天「不足」。有時,傳統媒體因著壓力企圖淡化一些敏感議題,反而因為網上輿論壓力,逼他們「跟埋一份」。

「一國兩魘」、「新聞自由 危城告急」、「烏雲壓城 - 香港言論自由面對新威脅」…… 通通是香港記者協會近年發表《言論自由年報》的標題。傳統媒體生態惡化促使另類媒體或稱作獨立媒體的出現,網絡興起除逼使傳統媒體需要數碼化,經營網上版如《明報》「評台」、《蘋果動新聞》,亦催生了單靠網絡傳播新聞的網絡媒體,如《852郵報》、《巴士的報》。然而,新媒體不一定另類,可以為建制說項護航;網媒不一定規模小、非牟利,如《香港01》、《端傳媒》;另類媒體除有新媒體原素,也可以回歸印刷和派街報行列,如《熱血時報》、《八鄉地區報》。最新情況是公民媒體和商業網媒正因著採訪權問題,聯合向政府施壓,香港記者協會亦加入為他們發聲。

智能電話和流動上網服務普及化,社交媒體進佔大眾的生活空間,直接催生網媒出現,並深深影響傳統媒體撰寫報道、傳播和運作方式。若由它牽著走,隨時做新聞變成只顧「呃Like」。令人唏噓的是,一些曾經聲勢浩大的新媒體短期內結束營業,如《主場新聞》和《陽光時務周刊》,但我們同樣可以藉它們的媒體經驗引以為鑑。

累積

作為本地公民媒體老字號,獨媒至今已累積了超過54,000篇文章,可算是研究本地民間媒體的大寶庫。譬如,初期常用的「民間記者」字眼,近年有被「公民記者」取代的趨勢。「民間」即非建制,前者強調與主流媒體的分別,對它們不信任,才要自己辦媒體。後者著重「公民身份」的向度,反映對政府制度的不信任,和近年冒起的本土社運及公民意識抬頭一脈相承。

的確,民間記者也好,公民記者也好,並沒有改變參與者的主體性,當中的基進成份和積極介入社會的決心。在香港,記者是一個開放的行業,沒有註冊制度,沒有自稱專業團體去審批記者。一個公民,或者一個群體的代表(可以多於一人),為了公眾(包括社區/群體)有利益關係的事情去收集資料、採訪、向政府要求公開資料、傳播,他們就是公民記者,實踐一司法地賦予所屬公民的知情權。他們和其報道一樣,都展現多元、混雜的特質,他們不停成長,探索和實戰,最終走出自己獨一無二的路,促進運動及公民社會發展。最新的突破是,資深公民記者朱凱迪即將晉身2016年度的立法會議員,在另一平台繼續尋找真相。

回顧獨媒成立的宗旨:

「以推動香港民主運動和社會運動為宗旨的獨立媒體,為香港形塑不受政權、財團、政黨支配的『公眾空間』,充實公民社會的組織,帶動社會公眾,以不同角度深化社會、政治及文化議題,促進社會關懷,開拓人文知識,深化思想空間,提供有進步視野的多元資訊,連結國際、海峽兩岸及本地,以建立成熟並富批判性的思想氛圍,探討進步的社會實踐方式。」

實踐了多少,大概只有讀者才能評分。資源所限,無後台,我們「搞唔大」,近年甚至被不少新成立的網絡媒體的光芒覆蓋。不過,「小本經營」正正可能是我們依然存活的理由。雖然曾受誹謗官司纏身,遭匪徒刑事毀壞辦公室設備,駭客攻擊……但是,獨媒真真確確做到不受政權、財團和政黨支配的公眾討論和議政空間。

1989年,英國科學家Berners-Lee已經發明互聯網,因技術要求高,未見普及。至2004年,Web2.0技術出現,不懂編寫電腦程式的普羅大眾均可製作個人網站及網誌。獨媒就是這一年成立,喊著「自己媒體自己做」的口號,跌跌碰碰地推動本地的獨立媒體運動。亦即是說,這項野心大規模小的民間實驗已經走到第12個年頭。那些年,反世貿示威、保衛天星皇后碼頭、反高鐵、反國民教育科、雨傘運動……獨媒與每個香港人一樣,見証本土社會大事。我們身體力行,到現場採訪第一手消息,以民間報道方式,把有別於主流媒體的觀點和角度向讀者呈現。通常,每次社運事件出現,都會吸引關心事件的市民加入做記者,想看獨家消息的市民亦會造訪網站,獨媒的記者和讀者數目就這樣翻了幾翻。2014年雨傘運動之後,獨媒的Facebook專頁讚好人數超過40萬。

起初,我們只有個位數目的創辦人、義務編輯,憑著個人喜好和滿腔熱血,順著網誌熱潮興起,嘗試在網站寫些文章。可能是學術味濃、洋洋萬字的時事、藝文評論,研討會紀錄,又或者是社區發生的小人物小故事。這些「報道」有濃厚的個人風格和視角,有時還加一兩句作者感受,評論與報道混而為一,甚至與事件主角如示威者「玩得好埋」,沒有客觀方程式。獨媒對義務撰文的作者不設審稿機制,亦沒有水平測試,來者不拒的開放式做法有時的確令讀者摸不著頭腦,遑論以用片言隻語形容獨媒。想當年,獨媒的確在衝擊、挑戰社會對記者的認知和想像。多年前的香港記者協會主席便質疑獨媒的專業性,形容它為「討論網區」,反問難道對醫生/律師不滿,便設立民間醫生/律師嗎?

路遙知馬力。

獨媒一跑,便跑了12年。終於,我們以多年的報道成為自己的招牌,建立口碑和公信力,有時還有深耕細作的獨家調查報道,引來主流傳媒跟進。2009年,獨媒更銳意培訓、建立自己的特約記者團隊,找來資深傳媒工作者開辦記者工作坊,提高民間報道的水平。數年下來,已經培訓逾100名特約記者,以「獨媒特約報道」/「獨媒報道」署名文章不計其數。這亦是我們聽取讀者意見後的措施,助公眾簡易分辨自家報道和登記作者的文章。報道手法開始貼近坊間主流傳媒模式,省去個人情感,不用第一身寫法,這些記者較有意識把「行動」和「採訪」分開。至於記者的註冊網名,則多由筆名、代號演變為真實姓名。這種實名的意義正正是一種有力的宣告:我是公民記者,我為我的報道負責任!

前瞻

出版此書,不是為了獨媒述史,反而是希望回到基本,到底我們是誰?為什麼出現?在做什麼?由公民記者/媒體第一身視角出發,整理、勾勒本地公民媒體運動的概況。嘗試梳理傳統媒體、另類/公民媒體和網絡媒體/新媒體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圖,叩問公民記者的前路。故此,本書較少觸及社交媒體和新媒體的影響力研究,有興趣讀者可搜尋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和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的相關文章。

全書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共分七章,包括以「新」新聞倫理論述公民媒體運動、探討網絡、社交媒體與新媒體的關係、公民媒體的媒體策略、媒體抑或行動、公民記者的反思和真情剖白。有不少更是相關研討會紀錄,由實戰中的公民記者和相關學者/資深傳媒人對話,涉獵傳統媒體、另類媒體和網媒。足證公民媒體這一條路,並非單打獨鬥,而是靠志同道合的群體、行家和支持者串聯一起,在思考中探索,在行動中實踐、反省和累積經驗。

其中一章以「反世貿」和「反高鐵」期間的報道,探討社運與媒體的關係,尤以採反高鐵為深入研究個案,因為這是本地首次由公民媒體和社交平台合力發展的大規模社會動員運動,民間報道終於能與主流傳媒抗衡、甚至扭轉輿論方向,得到公眾青睞,產生前所未見的爆發力。至於雨傘運動和公民媒體的關係,獨媒另已出版《我們的雨傘時代》詳細討論,在此不贅。

第二部分則回到根本,教授新聞報道基礎,讓有志者實踐公民記者第一步。在這人人都是記者的年代,拿手機一拍一貼,資訊充斥社交媒體。它們是否等於新聞報道?或問,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最後,感謝三位傳媒界前輩張鐵志、麥燕庭和游清源百忙中抽空撰寫代序,出版期間給予寶貴意見的朋友:杜耀明、徐洛文、陳珍、陳景輝、傅景華(排名不分先後),還有浩然基金會資助此出版計劃。在此特別鳴謝每一位擔任記者工作坊的導師,你們的經驗分享使公民報道可以精益求精。

我們期待更多人加入公民記者行列,並且以「公民‧記者」的生活態度迎難而上,一起戰鬥。

原刊於獨立媒體(香港)新書《有種公民——遊走城鄉的紀錄者》,明天七一我們亦會擺設街站,售賣此書和其他出版,請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