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白頸鴉全球少於2000隻 觀鳥會促升級至「易危」

白頸鴉全球少於2000隻 觀鳥會促升級至「易危」

白頸鴉(鳴謝謝偉麟/香港觀鳥會)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觀鳥會最新研究報告指,在香港常見的白頸鴉,近十年數量大幅減少,呼籲公眾關注。白頸鴉於2004年被列為「近危」物種,過去廣泛分佈於中國內地,估計約有15,000至30,000隻,但最新研究估計全球只剩少於2,000隻,總數比瀕危的黑臉琵鷺更少。香港觀鳥會促國際鳥盟盡快將白頸鴉從「近危」調升至「易危」。

香港屬次要棲息地 錄得362隻

白頸鴉的頸部、上背及前胸為白色,其餘部分則是黑色。白頸鴉是留鳥,會在香港繁殖,在濕地及海岸地區棲息,出現於米埔后海灣。

AEC Ltd執行董事利雅德和其研究團隊今年6月在國際研究期刊《Forktail》發表有關白頸鴉的研究,發現白頸鴉最大的種群棲息於湖北、湖南及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別山,共紀錄得450隻;其次便是香港,共錄得362隻。

利雅德指,國際鳥盟於2004年估計全球約有15,000至30,000隻白頸鴉,但是次研究結果相距甚遠。利指,根據文獻記載,白頸鴉是南中國及越南北部大部分地區的留鳥,但是次研究卻只在中國其他省份錄得零星紀錄,山東、山西及上海地區則沒有任何紀錄,估計全球只有少於2,000隻白頸鴉,總數甚至比瀕危的黑臉琵鷺更少。

香港觀鳥會負責統籌的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顯示,2017年共錄得3,941隻黑臉琵鷺,比2016年上升17.4%。利雅德表示是次研究結果反映,物種的數量與繁殖的種群未必掛勾,同一種群的雀鳥並非全都可以繁殖,當中或包括幼鳥。利又指調查者普遍集中研究瀕危物種,忽略常見雀鳥,令部分雀鳥文獻資料不足,難以進行保育工作。

32

香港觀鳥會定期監測白頸鴉在米埔的數量,該會研究經理余日東指,白頸鴉近十多年來在米埔后海灣的數量雖有波動,但整體持上升趨勢,顯示米埔是白頸鴉的良好棲息地。余日東指香港觀鳥會的研究發現,魚塘放的水與魚塘面積,和白頸鴉的數量成正比,顯示白頸鴉屬濕地依賴的物種。余又提到,香港觀鳥會理解魚塘對雀鳥的重要性,自2012年開始向政府申請每年500萬的自然教育基金,進行魚塘生態保育計劃,以調查及管理魚塘為主。

香港觀鳥會表示白頸鴉雖在港常見,但整體屬罕見,促國際鳥盟盡快將白頸鴉從「近危」調升至「易危」,余日東指「升級」是為了引起公眾的關注,以及加強國際保護程度。利雅德指已將報告交予國際鳥盟,需等待其決定。

瀕危物種的保育等級是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編制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所訂定,以數目下降速度、物種總數、地理分佈、群族分散程度等將物種分類為「絕滅」、「野外絕滅」、「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及「無危」,其中「極危」、「瀕危」及「易危」屬受威脅物種。國際鳥盟負責《紅色名錄》中的鳥類評估。

記者:李瑞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