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1878年澳洲海員排華罷工

1878年澳洲海員排華罷工

中國大量勞工的輸出,引致美國和澳洲白種人的反彈,以武力驅趕華人出境,進而立法限制華人入境,澳洲更發生了海員的排華罷工。

民族偏見

澳洲發現金礦前,於1849年從廈門出發去澳洲的華工只有270人,1851年有1,438人,1852年上升至2,666人。[1] 1851澳洲繼美洲發現金礦後,大量華工前往澳洲掘金,所以澳洲有新金山之名,有別於三藩市的舊金山。澳洲東南部的新南威爾斯省(舊譯為紐修威省,New South Wales)華人由1865年的一千八百人,急升至1861年的一萬三千人;南部的維多利亞省華人由1854年的二千餘人,激增至1857年的二萬五千人。因此產生民族矛盾,維多利亞首先設法限制華人入境,其他各省跟隨效法。[2] 到了1908年澳洲全面實施白澳政策,排斥所有非白種人,包括亞洲人、非洲人和東歐的斯拉夫人等。

海員排華罷工

1887年11月澳洲海員舉行排華大罷工,事源是澳洲航運公司僱用華人海員取代歐洲海員的工作崗位。澳洲航運公司(又名澳亞輪船公司,AUSTRALASIANSTEAM NAVIGATION CO.)擁有三四十艘輪船,其中航行在澳洲沿岸貿易的郵船,接受昆士蘭省和新南威爾斯政府的資助,另一些輪船經營來往紐西蘭、南回歸線附近法國屬土新喀里多尼亞(Nouvelle-Calédonie),及南太平洋斐濟等地的航運業務。[3]

總部設在香港的「半島東方輪船公司」(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開始接管澳洲內陸航線,他們僱用的華人船員,工資只是澳洲白人的一半。澳洲航運公司為了爭取最高利潤, 於1887年下半年把黑天鵝號、温特沃斯號和剛嘎號(剛加號)等3艘遠洋輪船的歐洲海員都換為華人海員。11月,該公司更進一步在海洋號招募了一百名華人海員,並安排在前往香港的新航線工作。這樣,在熱帶的沿海航運業中,華人海員日漸取代歐洲海員。[4]

11月17日晚,澳洲航運公司在悉尼碼頭停泊了維多利亞號、伯克倫薩號、温特沃斯號、亞歷山德拉號、萊夢號、克拉瑞號、庫南巴拉號和伯蒙號等8艘輪船。維多利亞號和伯蒙號已經開動了機器,準備前往昆士蘭。然而,在一個信號下,8艘船的海員、司爐工、厨師和服務員等一起開始行動,罷工離船上岸,每艘船只餘下三四名機器工人看守發動機和鍋爐。[5]

澳洲航運公司立即將女王號的華人海員調到維多利亞號,運載着郵件開往昆士蘭北部庫克敦(Cooktown)。接着吉姆巴森號和萊卡哈號的歐洲海員也加入罷工行列,公司再以華人海員代替罷工的歐洲海員。庫南巴拉號在船員不足的情况下開往新威爾斯的紐卡素(舊譯為新堡,Newcastle),大量乘客上後,船員無法應付搬運行李的工作,行李被埋積在碼頭。[6]

其他的工會支持這次罷工,拒絶協助該公司解決問題,維多利亞號從昆士蘭北部返航時,由於船上燃煤不足,竟在布里斯班河中抛錨。萊托蒙特號在紐卡素停泊時,船長招幕了五十名當地華人上船工作,準備回航。歐洲工人帶有威嚇地說,他們將不會讓華人上船工作。這些華工因而懼怕起來,不敢上船工作,更擔心到了悉尼會被迫離船,於是要求公司另外預先支付5鎊工資,但公司拒絶支付這筆開支。11月底,澳洲航運公司共有13艘船停泊在悉尼。[7]

在罷工情况日趨惡劣下,澳洲航運公司更加增加招募華人海員,一些海員加入了抛錨的維多利亞號,另有350名華人海員正乘坐麥加號往。[8]

罷工不斷得到支持,在南澳洲、新西蘭及整個東部殖民地,群眾熱烈地舉行會議,以聲援和物質支持罷工工人。商人拒絶租用該公司船隻運貨,煤礦工人不供應煤炭給僱用華人海員的客輪,並要求政府停止發放津貼給僱用華人海員的客輪。該公司在新西蘭也得不到燃煤供應,只是得到從香港和新加坡運來的燃煤支撐着,但供應量有限。[9]

運送華人海員的麥加號在昆士蘭北部星期四島附近擱淺,350名華人海員因此被送回香港。華人海員回港後,要求澳洲航運公司和它的代理史蒂文斯洋行,支付合約內的全部工資,但爭取没有成功,雙方爭論了很長的時間。[10]

談判

到了11月28日上午,代表船公司的新南威爾斯的下任總督梯伯斯(?),與代表罷工工人的海員工會秘書普樂(G. F. Poole,?)商談。罷工工人提出要求:

  1. 我們期待董事會制定一個對僱傭華人比較強制性的規定,給他們同等的工資,以此來解決糾紛,並為他們購買回家的船費;
  2. 本公司……與華人簽訂的無效條約的全部款項,用作華人的旅費。從每人的月薪中扣除,直至全部款項清還為止。一旦用於上述目的的錢扣減完畢,工人的工資將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3. 如果以上條款被董事會接納,將以文字形式作為保證;
  4. 公司保證除中國的輪船和黑天鵝號外,在其他的船隻上不僱傭華人。[11]

梯伯斯問及這些條款由誰制定,普樂回答說:這些條款由海員工會來制定。梯伯斯繼續說,董事會很難接受這些條款。[12]

11月30日,董事會書面拒絶海員的要求。悉尼商會認為罷工是對貿易的傷害,抨擊罷工行動。[13] 商人在自己的利益受損下,由支持罷工轉為反對罷工。

在1878年全年中,擁護罷工和反對罷工的會議不停舉行,與此同時,也有單純排斥華人的會議舉行。[14]

昆士蘭、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和南澳洲的工會舉行聯合總罷工,有一萬五人簽名向政府請願,要求解僱華人船員。[15]

12月底,罷工出現有利工人的形勢,煤礦工人表示支持海員罷工,昆士蘭政府取消了郵政協議,宣稱:將對運送郵件至北部海岸停發補貼,並重新招標,特別是要求「不得僱傭亞洲人,或東歐西部的波利西亞人(Полісся)為海員、水手」。昆士蘭政府的決策會打擊澳洲航運公司的利潤,因為招募華人海員會使公司增加利潤。[16]

公司曾提出將工潮交由政府仲裁,但罷工工人不同意,工潮一直拖延至1879年1月始解決,[17] 罷工堅持了13個星期。

1989年普樂和海員工會其他成員,會見梯伯斯和其他董事,雙方私下達成協議,協內容從未公佈。公司同意從新安排罷工工人的工作,工資發放至11月18日。公司在其他海外輪船上僱傭180名華人海員,3個月後減至130人,以後不會增聘,但3個月後,協議期限已過,華人海員只降至150人。公司繼續發給華人海員工資,到了1882年最後一名華人海員也被解僱了。[18]

由於減少華人海員影響利潤,到了1883年,澳洲航運公司没有派息。[19]

罷工後澳洲工人舉行聯省大會,議決不准輸入華工,該組織可算是澳洲工黨的先聲。[20]

罷工時,悉尼貿易和勞工協會舉行集會,反低薪聘用華工來增加利潤,支持海員罷工。主席托瑪斯•懷特(Thomas White,?)在會上說:「工人應該聯合起來以各種形式來抵抗華工:他們應該拒絶買華人製造的物品,拒絶在商店裏購買華人的貨物,不在有華人服務的餐廳裏吃飯;如果在街上與華人相遇,就把他們擠到一邊去。」[21]

小結

這宗罷工起因可以說是出於民族偏見,但談判時所提出的部份條件,卻是對華工有利的,更值得讚賞的是,要求給予華工同工同酬,這是排華事件中少見的例子。
(完)

梁寶龍
01.08.2017

若有興趣進一步研討交流,請發電郵到本人電郵地址: [email protected]

[1] 劉渭平著:〈十九世紀華僑移民澳洲之經過與白澳政策之形成〉,載劉渭平著:《大洋洲華人史事叢稿》(香港:天地,2000),第26頁。劉渭平著:《澳洲華人史》,(香港:星島,1989),第27頁。
[2] 馬慧玥著:《近代契約華工與法律》(北京:法律,2015),第30-31頁。
[3] 羅斯著:《澳大利亞華人史》(廣州:中山大學,2009),第131頁。。
[4] 同上。
[5] 同上。
[6] 同上。
[7] 同上。
[8] 同上,第131-132頁。
[9] 同上。
[10] 同上,第132頁。
[11] 同上。
[12] 同上。
[13] 同上。
[14] 同上。
[15] 龔陸林著:〈“白澳政策”下道不盡華人千般血淚〉,載《龔陸林的博客》,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9f1400100nd0e.html
[16] 羅斯著:《澳大利亞華人史》,第133頁。
[17] 劉渭平著:《澳洲華人史》,第118頁。
[18] 同上。
[19] 羅斯著:《澳大利亞華人史》第133頁。
[20] 劉渭平著:《澳洲華人史》,第118頁。
[21] 羅斯著:《澳大利亞華人史》,第1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