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羅大佑的「愛.回家」

羅大佑的「愛.回家」

他長年累月的積累,如樹根扎得很深,縱不能像年輕那樣揮出碰髪即斷的利刃,也不見他的音樂之刀鏽跡斑斑。羅大佑到現在仍能帶來「老少咸宜」的作品,主打曲《家 (III)》延續或不遜於《家(II)》的動聽性(前者旋律上有對後者進行微妙的呼應),其「親和力」簡直堪比「笑聲笑聲滿載溫馨」的八點檔闔家歡長壽劇集;而帶著《戀曲1990》音樂影子的《人生愛繼續》,又好比能討家長歡心的「長輩圖」,歐吉桑們在酒過三巡後,終於都可以替換一下《挪威的森林》、《愛拼才會贏》等曲目,有新歌可唱了!

專輯《家III》,在開始的時候試圖給我們強烈的「重逢」之感覺:《同學會》是與老同學和自己校園記憶的重逢;而倫巴曲風、像返回舊年代的《致觀音山》,是與家鄉的重逢;再有用銅管樂器和合唱來增強暖意的主打曲《家 (III)》,又與「過往」重逢,完成了一道人生循環。跟著台語歌《人生愛繼續》,仿佛發出了要再次出發的信號;《北西南風》、《握手》、或是音樂上令我聯想起《出走》(收錄在《皇后大道東》內)的《你準備要活兩次》,都留著羅大佑以前作品的某些精神、遺風,反映他還是不甘心只做一名乖乖的居家男。新專輯集結了羅大佑這些年來,包括為杜琪峰電影所創作的歌曲,可因被用心的編排,令這專輯未變成一張「精選集」,加上它精良的製作,或某些作品詞曲上的仍舊出眾(像原來版本的《北西南風》,依然有著他《音樂工廠3-兒童樂園》時期的80%犀利度),顯示出這位已到暮年的男人,有時仍然能夠抬「頭」勃起、雄風猶在(怪不得他能老來得女),而漂泊歸來後的大佑,仍想繼續前行,翻山越嶺。

可該承認吧,《家III》已經難現出他往時專輯的光輝,《同學會》的白描或者說是單調的寫法,像三流的校園文學體,不敢相信它與《童年》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而主打曲《家 (III)》的累贅又空洞的詞作內,那句「讓窗外有藍天綠草也如茵,再來點白雲」,真的是把我噁心到了;即使編曲上稍微有些怒火的《握手》,其貌似熱血強悍的語勢裏,聽到的卻是硬要擠出般的、不令人覺得具深刻性的嘶啞呼喊;甚至是《你準備要活兩次》的對成長、人生之感悟,有所謂的「金句」在(「第一回都反對效法前輩,第二回卻指點後輩」),但同時亦帶著「老人精」的說教味道,失去了從前林夕為其所寫的作品之銳氣。

也許我們去要求現在的羅大佑,能恢復他十多二十年前、乃至「黑色時期」的巔峰創作水準,根本是脫離現實的想法,可不妨將這張專輯和他的前傳《家》稍作比較。1984年的《家》,藏著大佑「要急切找到一個可以休息之地方的一種情緒」(王明輝言),其投歸鄉土的音樂(收錄了選自吳晟詩作的《吾鄉印象》、或改編自台灣民謠的《青蚵嫂》),大體上具渾然天成之感,不像現在製作雖keep到水準的《家 (III)》,有著以盡量豐富的曲風,來為音樂添姿添彩的創作意識,或投入到刻意複雜、華麗的編曲遊戲中(《沒有時間》)。當再聽《家》內的《Mysterrious Eyes》,那段過門的電結他solo,怎都比現在《握手》中用來做裝飾似的Band Sound,撼動或觸動到我更多更多,這如Roland Barthes在《符號帝國》中所指的日本式包裝——那內容物的價值,有時還不及它豪華的包裝,或者可以說是包裝的盒子才是禮物本身,而不是裡面裝著的物品。

羅大佑於1984年推出的《家》,是他心身疲累之下的產物,但無論其音樂或不再激憤的內容(連具批判性的《超級市民》亦顯得詼諧有趣),都真實地呈現了其「扛不下來」的精神狀態。而他三十多年後推出的《家(II)》,卻是他創作力漸漸疲乏之下的產物,可不服老的大佑仍要「硬起」,與其解甲歸田後的安逸、幸福、美滿的生活狀態,有些不太對襯(就像已經「歸化」的他,跟仍反建制的林夕不再合襯一樣)。這階段羅大佑的音樂路線、思想,應該更傾往溫和之方向、傾往《愛.回家》等劇集所具的「正面」的意識形態,他還不如出一張徹徹底底的「養生音樂」專輯,總好過現在一邊創作了音樂氛圍溫馨的《童話愛情》,一邊卻要於《北西南風》裡頭,故作清醒地唱到了:「童話都是耳邊風」。

首選:致觀音山
評分:7.0/10

原文刊在此
作者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