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鍾進怡、唐健朗:回顧展演研究的發展 一種研究型戲劇的可能性

【文化論政】鍾進怡、唐健朗:回顧展演研究的發展  一種研究型戲劇的可能性

在過去,筆者先後在本欄撰文,談及香港藝團的觀眾拓展工作,提出藝術結合研究的可能性,以及兩者與政治之間的互動關係。此前的文章,多由藝術行政視角出發,關心藝團如何透過觀眾研究,爭取更大生存空間,而現時的政策環境,又怎樣影響他們的資源運用。在這篇文章,我們嘗試轉換另一個視角,由研究者出發,看藝術本身如何成為一套研究方法,又或者一種呈現研究成果的方式,而這些研究型藝術怎樣指涉向政治、社會的層面。

在這篇文章,筆者會以戲劇藝術作切入,重點介紹展演研究(Performed Research)的概念。展演研究在外國有數十年的歷史,在人類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也有應用。到近年,香港愈來愈多劇場以此形式進行創作,然而有關的文章並不多。筆者希望疏理有關展演研究的概念,然後談談香港一些例子。

展演研究的概念

展演研究在學術界也稱為研究型劇場(research-based theatre),是一種很廣義的質性研究概念,基本來說,學者/藝術家先擬定研究對象,然後進行一連串嚴格的資料搜證和分析,再把結果以劇場形式傳遞。在這個意義下,展演研究衍生了不同劇場形式,較早期的有紀錄劇場 (documentary theatre),以及結合一些口述歷史元素的引錄劇場 (verbatim theatre)等。

慢慢,展演研究的體系發展下來,學者們,特別是人類學學者,更進一步,把展演研究從一種單向的研究發布模式,昇華至一套動態的方法學,在戲劇表演過程中,既是發表研究成果,也是透過把研究對象和觀眾納入劇場之內,從而整理、延續過去的研究,並從而得到新知識,這也特別符合人類學重視社群網絡的精神。於是,到了八十年代後,所謂的劇場民族誌、人種誌戲劇(ethnodrama)出現。人種誌戲劇可追溯至蘇格蘭文化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Victor Witter Turner)於1982年發表的著作From Ritual to Theatre: The Human Seriousness of Play。維克多·特納在書中反思,如何可以以更有趣的方式,學習和教授人類學。人種誌戲劇就是戲劇與民族誌(ethnography)的結合,民族誌是一個人類學者以參與觀察,長期和具體觀察一個社群的研究方法,過程涉及大量的訪談、田野考察,也有文字或影像的具體分析。

在學術概念上,紀錄劇場、引錄劇場和人種誌戲劇或許有所分別,但大抵來說,都屬於展演研究的範疇,三者有不少共同點。首先是有一種求真精神,他們表達的東西,需要經過充分考證,和嚴謹的資料搜集和分析,這些都是做研究的基本原則。一些嚴謹的劇作,甚至可以登上Qualitative Inquiry等學術期刊。除了求真精神,展演研究也應該符合藝術表現的美學要求,因為好看的戲劇,才能吸引觀眾收看,引起共鳴、反思。

展演研究在香港發展的情況

相較於西方,華文地區的展演研究則剛剛起步。談到本地創作,不得不提1995年成立的一條褲製作。劇團一直是紀錄劇場的先鋒,現任藝術總監胡海輝留學時期受西方紀錄劇場影響,除了率先引入《同志少年虐殺事件》等國外紀錄劇場經典劇目,一條褲製作亦致力推動本地紀錄劇場發展。

除了以新聞事件為主軸外,一條褲製作亦以人種誌戲劇的模式,聚焦特定社群。例如創作「一代香港兩種人」系列:包括探討地產代理的《中間人》,以及傳媒記者的《時代紀錄者》。當中《時代紀錄者》刻劃本地新聞工作者,在言論自由收窄的大環境下,劇作在從業者之間引起頗大回響。一條褲製作為例,就結合高鐵爭議,創作了《重建菜園村》、《本來沒有菜園村》系列引錄劇場。同時亦有探討「六七事件」歷史的《1967》等。

另外,進劇場於2008年首演的引錄劇場《樓城》,透過走訪不同相關人士,包括政府官員、城市規劃師、保育人士、學者、農夫等,探研了城市規劃和本土歷史對於他們的影響。近年亦多了其他獨立的藝術團體進行相關創作,包括她說創作單位、天台製作等等。

有趣的是,政府也有參與展演研究發展。基於推動藝術在社區的發展,以及鼓勵弱勢群體參與文藝活動的原則,康文署聯同中英劇團及社福機構,自2009年籌辦了「社區口述歷史戲劇計劃」,邀請長者口述歷史,再轉化成劇作;同時亦透過「社區文化大使計劃」,撥款資助一條褲製作的人種誌劇場《樂地生根》、戲劇教育導師的《教育有戲》等。

不同於傳統劇場,由於展演研究有其人類學的學術源由,研究劇場的選材,往往都帶有政治性較強的論述。不論國內外的劇作,多數都著眼於發掘社會少數(minority)的論述,作品將這些社會上被忽略的聲音展現。

加上,展演研究相當著重觀眾能動性(Agency)。創作者期望觀眾代入之餘,同時找尋作品脈絡,對比並分析劇場與現實,最終總結出自己的結論。無論在作品內容及作品展演的層面上,展演研究都希望達到衝擊觀眾、讓觀眾明白自己可以選擇資訊和立場,並在現實中實踐反思。相信在可見將來,會有更多劇場會以展演研究介入社會議題,也有更多學者會以展演研究方式面向大眾。

作者為鍾進怡(藝術行政工作者)、唐健朗(新媒體outside.hk成員)

原文見於2017年9月4日信報專欄。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