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官到無法膽自大

官到無法膽自大

首置樓的重大問題,由當初的憂慮已成今天的事實。

林鄭上台後,無端端就提出要用大地產商囤積農地做首置上車樓,犧牲土地資源給地產商起豪宅、由地產商利益主導房屋政策、助長地產商未來更有動機囤積更多鄉郊農地塗嘆生靈,將會導致地產霸權更肥大不掉千秋萬世,香港房屋問題永遠都無法治理。

數個月來的房屋推銷策略是從三條腿走路的:一方面就是不停找地產商作小恩小惠,捐一塊地一些吉屋,就自己講到自己是解決房屋問題的參與者,以圖洗脫自己是房屋問題製造者的罪名。另一方面政府則委任一堆自己人到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開第一次會議已經迅速混入「釋放發展商農地資源」的發展選項,企圖蒙混過關。再加上林鄭不斷放風推銷公私合營首置樓的利民政策,指明度性一定要揀政府地以外的土地。最後在施政報告就可三位一體,配合得天衣無縫。

老實說,真的難為背後那群政策化妝傳媒公關及專業人士,拿高薪厚祿,每天的工作就是如何拿自己的知識技術有效地愚弄市民為政策背書,寢食何安?

可見現時的房屋政策,根本就不是從市民真實需要及整體城市規劃出發,而是按「地權邏輯」作土地發展的法則,即地產商在哪裡圈地,政府就在哪裡起樓。填海賣地、開發郊野、釋放農地最有利政府及地產商的既得土地利益,所以優先;哥爾夫球場、空置地、會所地、鄉紳棕地、富豪地、短租地、人口政策、土地分配影響了他們的既得土地利益,所以技術困難、難以發展、視而不見。

以往如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政府要透過新市鎮包裝釋放地產商囤地潛力的選址,給他們賺上千億的豪宅大計,所以你如何建議有棕地、有哥爾夫球場,政府都要盲目指定一定要在地產商囤地之處開發。但這種偷偷摸摸的輸送利益已成過去,現屆林鄭政府的工作,取而代之就是將官商勾結合法化,明目張膽地提出政策直接與地產商「合作」,包裝到地產商是很有良心拿一些樓平少少做首置樓,為了報答他們的「善意」,政府則幫地產商通過如南生圍、綠化帶等具爭議性的地點給他們起豪宅。其他專家智庫則在旁搖旗納喊,講到是無辦法之中的辦法,又造大未來土地需求估算,盡顯既得利益者的偽善。

首置樓我們可以清晰見到後政改年代的施政危機:當一個地方的政府毫無民主制度規範,就只會官到無法膽自大,任其合理化與地產商勾結都無從制衡。觀乎此,有些人常說政治問題可以透過民生解決大和解,實在是天真的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