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讀失業青年的公開信有感

讀失業青年的公開信有感

攝:Alex Leung

有一個年輕人寫了封公開信畀林鄭,分析新一代所遭遇的困境的前因後果。最爆的是他建議政府置諸死地而後生,主動刺穿樓市泡沬。

我感興趣的,是他提及居高位者鮮有退位讓賢的氣魄,不打算培育人才,把「人才」和「材料」混淆,只希望便宜採購、一買即用。這個講法很流行,亦符合事實,但太過歸咎於人的(性格或品質)問題,對結構性失敗和局限探討得未夠深入。

須知道過去的成功(方程式),同時製造了一套極其穩固的商業制度/系統和保守的價值觀,使人難越雷池一步。在路徑依賴之下,其實是不會有做開買辦或靠炒賣賺開easy money的人(除非信念和能力超強)攞苦來辛,去創新和求突破的。捨難取易,其實是人之常情,何況要跳出comfort zone,除了勇氣,仲要有方法,即係要吸收和消化好多新知識,呢樣野對老seafood來說,難度頗大。

就算有人敢試新野,製造機會畀自己和年輕人,佢都是憑個人之力和整個社會大環境對抗,逆水行舟。無磚頭,是融資都融唔到的(現在有網上募款的平台才比較好一點)。銀行或基金公司將D錢借畀炒家轉過頭便有賺,為何要借錢畀人慢慢搞新意思,仲要唔知幾時至回本呢?幫人實踐理想(或幫本土小店度難關),是不會計在業績之內,就算商界人士有意提攜別人,但在一個賺到盡至上的社會,她/他們都不敢亂來。有良心是不可以幫佢地保住份工的,所以佢地最多都係左手無所不用其極地壓榨,右手拎番D錢出來幫下人,當買贖罪券。

是故,問題從來不止於世代之爭,深層次矛盾的源頭是一個價值觀問題:成功標準太單一,太過以賺錢多少來定勝負和優劣,各種社會責任和德性都沒有受到足夠重視。這種唯利是圖的價值觀還得到主流經濟學的加持(他們喜歡強調人性是自私的,企業的責任就是替股東賺錢,變相否定人有公益心和股東也是社會一員的事實),更加鞏固了金融世界只向錢看的合理性。於是,每一個人背後都被一支無形的槍指嚇著,妳/你不可以考慮賺錢以外的事,開源節流是天公地道,人就只會被理解為人力資源,人情亦異化做社會資本。

要改變非常不容易,需要不同崗位的人長期共同努力。而我一直也認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金融世界的遊戲規則,改變一個人賺錢越多越成功的觀念,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使無形的指揮棒轉向,帶動價值觀上的微調,慢慢將影響滲透開去,應該是拖慢世界衰亡步伐的可行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