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借《逆權司機》談談那些年的韓國印象

借《逆權司機》談談那些年的韓國印象

電影《逆權司機》開場,的士佬金四福隨著車廂中播放的音樂引吭高歌。那是韓國國寶歌手趙容弼的《短髮》,廣東版正是譚詠麟的《火美人》。

若不是去看《逆權司機》,若不是之後google一番,我當然未聽過韓國原版,也不知《短髮》這首歌在「光州事件」發生的80年代初風靡韓國。

還記得「亞洲四小龍」這個幾乎被塵封的稱號嗎?80年代,香港和南韓的經濟發展如箭在弦。不過我記得當時香港人對韓國的感覺:是一個似日本又不及日本的國家。以流行文化來說,總覺得韓國人的衣著造型比香港人老土,明星也不像日本的青春有型,例如趙容弼的打扮也像個大叔。

而趙容弼的名字之所以受港人認識,多得譚詠麟把其三首作品改編,在《火美人》之前有《愛在深秋》,之後有《編織》,到大約10年後,譚校長再改編另一歌手的韓文歌,就是《情憑誰來定錯對》。

雖然80年代起改編成風,但改自韓國的粵語歌數量遠不及日、英、美、台,只依稀數得出梁漢文的《纏綿遊戲》,後來有張學友的《頭髮亂了》及張智霖的《祝君好》等。

那是香港人談及韓國時仍有優越感的時代。

我記得那時逛電器舖,日本品牌總是首選,在日本產品旁邊,也有幾個比日本貨廉價的韓國產品,還記得DAEWOO,HYUNDAI這些牌子嗎?還有SAMSUNG!不過當年有誰看得上眼?

開始令香港人和世人刮目相看,是86年和88年的漢城亞運、奧運。真正從體育中領略韓國人的打不死和團結,就要數2002年日韓世界盃。而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國家的「國運」也恰如兩國在當屆賽事的成績一樣,韓國漸漸成為亞洲的新文化霸主。千禧年代朴志胤的《成人禮》,向香港以至世界宣告:韓國的歌手終於唔娘了!不止唔娘,更加預示了亞洲流行音樂正式被Kpop改朝換代。

看《逆權司機》散場時,聽到少女觀眾對男生說:「真係唔知韓國發生過咁嘅事。」少年人太年輕,不會知道80年代香港人對韓國的另一印象,就是「示威、大學生、氣油彈」。一如聽見中東就聯想起戰亂,那時一聽見韓國就想起示威,論示威的密度和激烈度,今日的「示威之都」也實在望塵莫及。

我希望每一個正在聽Kpop、煲韓劇、追韓星、食韓餐、化韓裝的,都會像那少女觀眾一樣,終於知道韓國曾經發生過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