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消失的墟市蜃樓

消失的墟市蜃樓

文:梁志遠(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

作為特首的第一份施政報告,除了萬眾囑目的房屋政策外,林鄭月娥的新政府其實也事先張揚了會即將發表新的墟市政策。很可惜,施政報告吸晴的只有港鐵車費回赠計劃,而選舉時許諾的墟市政策卻只字不提,叫人失望。但我們當初真的可以對林太的新政有所期望嗎?不如先回帶看看她以往這方面的「業績」吧 。

林太近年的確曾領頭關注墟市政策,只是最終無疾而終,甚至可以說是慘淡收場。早在2012年,作為時任政務司司長,林太宣佈在天水圍啟動成立天秀墟。作為政績工程,天秀墟原來設定的目標是社區扶貧,並以特事特辦的形式,改劃球場用地興建200檔戶,佔地共3.8萬平方呎。連同基本設施,天秀墟耗資接近一千萬(最終成本遠超此數);其建築難度及速度,媲美籌建荒漠綠州。天秀墟亦在未有公開投標的情況下,私下交由沒有營辦小販市集或墟市經驗的東華三院作經營,引來公眾及志願機構的垢病。

事實上,東華三院的商場管理方式並不配合社區墟市的營運模式,即使首年接獲多達3, 800份的申請;一年後卻因與租戶意見相左 ,引發租戶大規模退場,續租率跌至只有六成。由於設施匱乏,選址失敗及管理封閉,檔戶生意慘淡,得不償失。不少原來的小販甚至需要選擇放棄得來不易的攤檔,重新走回河邊的天光墟繼續擺攤。時至今日,天秀墟的獨立檢討報告亦即將出籠,但估計其扶貧表現絕對強差人意。即使林太曾在選舉政綱中提及:「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包括研究在各區增設特色墟市」,但她在選舉期間早巳最失諾約見團體或參觀墟市。上任至今,她也未曾有過任何落實的行動方案。甩底走數其實早有跡可尋。

相反,民間團體「撐基層墟市聯盟」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等卻一直致力推動在各區設立社區墟市。在樂施會的支持下,有關團體更身體力行地聯合舉辦了兩屆「香港墟市節」(第三屆即將舉行)。他們在全港不同的區域營辦試驗各式各樣的社區墟市,招募社區人仕或服務受眾,售賣及提供乾貨、菜蔬、服務及熟食等等;而地點則遍及東涌、天水圍、北區、西區、葵涌、深水埗及觀塘等等。他們的努力表明:地區團體透過視察原生墟市(如天光墟、農墟、熟食墟及午夜墟等)的生態、分析社區需要、動員社區網絡及平衡社區力量,才能因地制宜地發展由下而上的社區墟市。

可惜,他們遇到的困難亦同樣表明: 不論在統籌架構,申辦手續及爭取地區支持上,前食衛局局長高永文醫生在2015年3月發表的墟市政策,從未能有效落實。即使經歷過2016年農曆年間因驅趕無牌小販而發生的旺角騷亂,政府仍未有辦法成功籌辦獲得地區支持的社區墟市。例子之一是在今年農曆年間,政府曾主動提出於旺角麥花臣球場舉辦熟食墟市,但最終卻因諮詢倉卒不足,引來至區議會的反對,胎死腹中。更令人尷尬的是,政府一方面藉詞推卻民間團體聯合營辦「塱豪夜市」,另方面卻基於避免衝突再起,任由無牌熟食小販在旺角塱豪坊外面自行聚集擺賣,進退失據,蔚為奇觀。

未來的墟市政策或者可以考慮以下幾個的發展方向:

1)政府應只有限度規管自行形成的社區墟市,包括天光墟、農墟、熟食墟及午夜墟等等。由1984年成立發展至今的上水農產品銷售市場(俗稱上水天光墟),就是一個很好的先例。這個低度規管的天光墟由政府劃出指定圍封空地,販售北區村民生產的農產品;並每天以先到先得的安排,容讓個別小販入內免費擺賣。這種成本低廉,行政簡便,因地制宜及饒具社區傳統特式的墟市方式,其實已可立即便利有志擺賣的小販及有需要求的顧客。當然,政府亦可以進一步支持志願機構派員協助,與政府溝通需要,處理投訴及協商安排,達至多贏的局面。

2)政府應帶頭撥出閒置公共用地及社區設施,鼓勵志願機構營辦,臨時,節日,短期甚或是長期的社區墟市。有關現時申辦社區墟市的統籌機制、成本、程序、牌照、地區支持的介定等等困難,已有不同團體分別提出,此處不再重覆。但可以肯定的是,社區墟市已被証明可以促進社會融和、加強社區網絡、補充社區資本、承傳民間工藝及保育社區文化。具體的建議可以是,政府支持成立墟市社會企業(墟企),撥款資助社區墟市,設立恆常統籌部門及推廣墟市教育等等。

3)長期來說,政府更需要全面公開諮詢有關小販、墟市及街市的相關政策;並把這些政策納入城市規劃及公共空間設計當中。作為面向2020年代的國際都會,香港城市景觀必需建立起自己的在地特色。相比起千億高鐵及三跑工程,這種低投入卻高產出的社區墟市,才真正有助未來社會的社區經濟、文化旅遊及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