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吳耀駒:簡評《施政報告》

吳耀駒:簡評《施政報告》

文|吳耀駒(社民連政策研究幹事)

早在上任之初大吹「和風」的新任特首林鄭月娥,其首份《施政報告》終於十月十一日出爐。縱觀整份《報告》,林鄭都以管治的「新思維」及「新風格」自居,希望藉各種民生政策突顯與前任特首梁振英多談政治鬥爭的風格相異。誠然,林鄭所謂的「新」其實只不過是重彈政府過往傾斜財團,在不動搖商界利益下作小修小補的民生施政方針,根本未有觸及任何製造社會矛盾的制度改革,明顯避重就輕。

交通補貼:小恩小惠,避談制度改革

相信林鄭月娥於《報告》中最自鳴得意之作,莫過於是「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其以政府庫房所得的港鐵股息稅作交通津貼,資助每月交通開支高於400元的市民,希望減輕大眾於交通費用的負擔。該計劃對於需要跨區工作及生活的市民來說似乎十分吸引,但是,林鄭為何要那麼間接地以公帑資助市民的交通開支,而不直接從可限制各公共交通工具車費的機制入手來減低票價?以港鐵為例,其票價機制在年年賺逾百億的情況下仍可因機制方程式連續七年加價,一直被市民挪揄為「可加不可減機制」;港鐵西鐵以及東涌線亦一直被人咎病車費遠較東鐵線高,對居住於新界西又需要跨區工作的市民極不公平。

政府作為港鐵的大股東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票價加減的最終把持者,直接介入票價機制理應最合乎常理。但林鄭能為而不為之,其實就是希望以小恩小惠的補貼形式廻避制度改革甚至政府的責任,因為若一牽涉制度上的票價加減,將會直接觸動市場投資者和財團的利潤,正如港鐵主席馬時亨回應對港鐵「可加可減機制」的批評時明言港鐵是上市公司,「如果調整票價觸及利潤,會影響港鐵市值及股價,政府作為港鐵大股東,也將受到拖累」。或有人會認為,「補貼計劃」既能不影響財團利潤(甚至可能因計劃而令更多市民乘搭,增加營業額),又能減輕市民的交通開支,不是雙贏嗎?但種種的小恩小惠只是建基於「政府擁有巨額儲備」的情況下才推行,一旦經濟衰退庫房收入減少時,在沒有一個完善的制度保障下市民又將會面對同樣的問題。林鄭只會「派糖」,避談制度改革的方向,其實只是重彈政府過往傾斜財團的方針,根本無任何「新風格」可言。

房屋政策:舊酒新瓶,房屋商品化

除補貼計劃外,林鄭月娥亦延續過往以「置業階梯」為主軸的房屋政策,更進一步將房屋商品化。即使她在《報告》144段提及「房屋並不是簡單的商品,而適切的居所是市民對政府應有的期望」,但她所推行的「綠表置居先導計劃(綠置居)恒常化」以及「增加港人首置上車盤」政策,都恰恰與此句背道而馳。

在公屋輪候人數超過二十八萬人,平均輪候時間創新高(接近五年)的情況下,林鄭竟然狠心直接抽走下年度三份之一的公屋供應(4800個),將其改建為綠置居出售,更揚言未來應以更多的綠置居取代出租公屋,日後能分配予基層的出租公屋將會大大減少,此舉簡直是不理輪候册中基層的死活。更甚,綠置居及首置上車盤的物業與私人樓市掛勾,原本供港人享有安穩居所的單位經轉售限制及補價後可搖身一變成為炒賣工具,根本失去房屋政策的原意,更可能將市民推向樓市賭局的深淵。另一方面,不少基層劏房戶正面對居住環境惡劣,租金不斷上升及被濫收水電費等住房問題,當被問及會否推行租務管制保障基層時,林鄭明言無打算考慮租管,只是如梁振英般搬出「增加土地供應」的答法,再次證明其所謂的「新思維」只是舊酒新瓶。

全民退保、標準工時全無蹤影

林鄭於記者會上經常強調是次《施政報告》所提出的項目「非經常性開支都有幾百個億」,又言「有逾萬億盈餘為何不將盈餘用作社會投資、解決市民問題」,惟民間一直所爭取的全民退保以及標準工時等政策卻在是次《報告》中全無蹤影。去屆政府多次舉辦有關退休保障的諮詢,但最終一意孤行推行三級制的退休保障方案,堅持要審要查的優化版長生津,令大眾爭取多年的全民退休保障石沉大海。而林鄭於近日訪問更直言「如不論貧富地皆獲數千元退休補貼,是不理想的做法」,無視近七成香港人要求設立無審查全民退休保障的訴求。

勞工方面,雖然《報告》中提出研究將現時的法定產假及男士侍產假延長,但其他勞工問題如工時過長亦是不見蹤影。香港工時過長的問題一直為人詬病,每周超過50小時的工時冠絕全球,較每周30小時的全球平均工時多出接近四成。當全球逾百個國家/地區包括鄰近的台灣、日本、南韓及新加坡早已實施標準工時,香港作為全球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勞工保障竟仍相當落後。退休保障與工時問題明明是香港市民需要急切解決的大問題之二,但林鄭卻裝作視而不見,避重就輕。由因避免觸動財團利潤而推出的「交通費補貼計劃」、舊酒新瓶的房屋商品化政策到退休勞工政策的缺席可見,新任特首林鄭月娥所謂的「新思維」及「新風格」其實只不過是一場換湯不換藥的大龍鳳,根本無法解決香港社會貧富懸殊、居住以及勞工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