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面對困局,我剩係識諗屎橋,沒有出路

面對困局,我剩係識諗屎橋,沒有出路

不少人都在說「移民」。

誠心懺悔,自己也曾被迷惑過--每天檢查 likes 數和 followers 有幾多。甚至著緊到強迫自己,每隔幾天都要有「貨」嘔出來,以維持那些數目不墜。

慶幸自知之明令自己抽身出來--能耐有限,不應勉強。在乎幾多人在乎自己,是人之常情;當不了杜牧和卡夫卡,不應去裝。但不該本末倒置,為求數目而汲汲鑽營。

有傳 fb 或再大改規矩,未嘗不是好事,提醒我們數字的虛妄,操縱在別人之手,可一夜間化為烏有。fb 內容愈益參差,恰是時候自思,若沒了社交媒體,我們還有什麼可以自立自足?

且從切身境況,道出當下迷茫。僅論自己愛看的深度網站,有端傳媒、報道者、沃草、故事、法律白話文。。。只計港台已目不暇給,及至華文圈子,更浩如煙海,不勝追閱。

中大思托邦將邀秦暉、金雁夫婦來港。為了準備終於的起心肝,看完誓神劈願但一直未看的《俄羅斯一千年》。

其實全因抱恙在床,揮刀。。。斷網兩日,才能一口氣看完,掩卷一刻,深感久違的充實。網絡文章縱有深度,也難企及專書;何況一旦上網,一定分心,再難專注。

資訊爆炸,雖可防範壟斷,但也令我們喪失共同體共享的公共文化。代代都背過《出師表》的集體回體;過去參選不會怕被 DQ 的常識,都構成我們的思想資源。一旦破碎,意識形態便分崩離析,再難凝聚。

* * *

不應坐視社群離散,有沒有應對之策?自己胡思亂想,我們能否匯聚一班有識之士,製作一個屬於香港人的 APP,功能類似讀者文摘。

每天上午 8 點,編輯會向港人推薦 5 篇報道/影音/作品。中午 12 點、下午 6 點如此類推,每日 15 篇作品,入夜兼加一篇書評,姑稱為「15 + 1」策略。

識者定批評「15 + 1」太多/太少,在下深明取捨之難。但愚意認為推薦不拘一格,應兼容雅俗,博采眾長。可以是主流出品,也可是小眾媒體,乃至個人評論,甚或是改片改歌改圖。

我們可藉此平台,既關注重要的社會事件,又支持小眾與深度議題,比如《大銀》和《基進報道》等等。

(見到有啲深度報道只有幾十個 likes。依個世界冇天理架~)

推薦只有一點規限:香港人或機構的原創。若果累積到十萬,甚至百萬用戶,我們就能在香港建立一個鞏固的社群。共同的知識和閱歷,會融入我們的心態成為意識,打敗政權的文化霸權。






我剩係識諗屎橋,係明知做唔到嘅,完。

* * *

雖然對社交媒體頗有微辭,但自昨晚起碌 fb,兩個人的 like 重新出現,還是有莫名的小小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