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政府幫買樓,是福還是禍?

政府幫買樓,是福還是禍?

團結香港基金倡議「補貼置業計劃」,以建築成本出售公營房屋單位,並將補價金額鎖定在置業時的水平,不會隨樓價浮動。基金建議政府擔任按揭擔保人,讓業主可從銀行取得九成半貸款。以一個市值400萬元單位爲例,假設以成本100萬元發售,首期可低至5萬元。當樓市上升時,業主可補回300萬差價,換樓至私人市場,完成置業階梯。若樓市下跌,業主可選擇不補價,繼續持有單位。

先不談論政府用公帑幫助一部分市民置業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此計劃未必能達到團結基金聲稱「重建置業階梯」的目的。如果樓市上升,業主在補價後的確可以在市場出售獲利,但私樓同時也更貴,換樓只是空想,情況就好像過去十年樓價猛升時,大部分市民無法細樓換大樓一樣。相反,假若樓市下跌,由於補價鎖定了在高位,業主出售單位所得可能不足以補地價,變成了負資產,更加難以進入私人市場。

「補貼置業計劃」只收取建築成本,兼可做九成半按揭,無疑極吸引,可以想像市民反應必定踴躍。基金估計,此計劃將令全港擁有物業的家庭由目前的48% 增至30年後的75%。以現時全港255萬住戶計,等於需要額外提供近70萬個單位,如果計及新增人口,建屋數量將遠不止於此。這不禁令人想起當年董建華的八萬五大計,就是要達到全港七成人有自置居所,之後發生的事相信大家還記得吧。

其實政府若有意大量增加房屋供應,以舒緩目前不合理的樓價,改善市民的居住質素,我們絕對表示歡迎。但如果新增的房屋主要用作發售,意圖提高置業比率,我們則有保留。假如樓市因供應大增而出現大幅調整,在高位入市的市民將無法脫身,而這批首置業主往往也是經濟能力較弱的一群,面對經濟逆境必定受害最深。當社會出現大量負資產業主,什麽團結、和諧、穩定都是空談!

我們重申,政府應盡量把新增房屋用作資助租住用途,讓基層市民解決基本居屋需要。只要供應增多,樓價自然會逐漸回復至可負擔水平,到時市民可按照個人的經濟能力,決定是否入市。政府一廂情願定下自置居所目標,令自己變成最大的地產發展商,必然會搶走一部分私人房屋的客源,令二手市場成交更加萎縮。當稍有能力的人都做了業主時,一旦樓市逆轉,市場將再無承接力,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