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聖公會擬重建港中醫院 民間團體批破壞歷史建築群

聖公會擬重建港中醫院 民間團體批破壞歷史建築群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聖公會擬在中環主教山地段,即港中醫院原址興建一幢25層高的私營醫院,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明日開會討論「文物保育措施」,中西區關注組、城西關注組、學者及立法會議員表示關注主教山的保育,批評政府未就計劃交予城規會程序進行評估,並欠缺公眾諮詢。他們又斥古物古蹟辦事處漠視項目對政府山和主教山一帶古蹟群的影響,並憂慮醫院落成後會對附近交通帶來沉重負荷。

IMG_7005

交通負荷沉重

聖公會今次提出興建私營醫院,可以容納293張病床和90個車位,及12間手術室和一個天台花園。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表示,港島區目前已有6間私營醫院,無需要在中環再加建,交通亦明顯未能負荷。她又指,醫院常有大型氧氣車出入,路段又斜又窄,容易釀成交通意外;可見在交通安排上根本配合不到用家需要,也無視對附近居民造成的不便。

IMG_7079

城西關注組成員張朝敦指出,項目落成後,圍繞著主教山的下亞厘畢道和紀連拿里都會成為「交通孤島」,因為路段非常狹窄和陡峭,而且座落山上,通道以樓梯為主,若病人欲至此求診,必須使用交通工具;但下亞厘畢道只有兩個的士泊位,又不存在任何緩衝區,加上病人行動緩慢,車龍定必排到下亞厘畢道外。

該地段原屬香港聖公會,政府在2011年批准聖公會進行換地,以保留下亞厘畢道的古建築群,包括會督府、聖保羅堂、教堂禮賓樓及舊聖公會基恩小學。聖公會當時提出「寓保育於發展」建議,在保留四幢歷史建築外,港中醫院和神學院附屬住宿將會拆卸,並興建兩幢樓高18及11層的綜合大樓,內有教堂、幼稚園、醫療設施、社會福利設施及環保設施。但聖公會在2017稱檢討方案後,認為區內醫療服務不足,故捨棄興建兩幢綜合大樓,改為興建一所非牟利私營醫院。

IMG_6966

港中醫院原址

而為了「補償」聖公會放棄原有的發展用途,政府批准聖公會「地積轉移」至位於畢拉山金文泰道,興建兩座各樓高12層的建築物,用作幼稚園及神學院宿舍用途。但項目遭到居民強烈反對,認為建築過於接近民居,對區內交通造成嚴重影響。聖公會遂在2016年修改原方案,改為興建一座樓高4層、樓面總面積為4,300平方米的幼稚園。

IMG_7067

陳淑莊認為聖公會的建醫院計劃,不排除是因為畢拉山原方案被迫撤回,便決定興建私營醫院「止蝕」。張朝敦亦質疑,當年「地積轉移」的真正目的。他引用2011年政府文件,指當時政府承諾會好好保留四幢建築(optimal preservation),所以把發展轉移至畢拉山;但現在卻將其發展面積「過返哂去中環」,認為政府是背棄承諾。

張朝敦批評聖公會在2016年區議會文件中指出,「已尋求政府部門理解」但古蹟辦完全沒有為此項目進行有關文物、交通和視覺影響評估,質疑政府從何理解這項目對區內的影響。

他要求政府盡快按照城規程序進行相關評估,並對外公佈,繼而諮詢公眾。張朝敦強調,港中醫院的高度和發展規模已是極限,建議政府活化港中醫院作醫療用途,取代興建私營醫院的方案。

IMG_7094

建議設立「文物保育區」

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則以中區警署建築群為例,指出保育該項目時設有高度限制,但現時中環主教山卻沒有。她擔心,該地帶有很多法定古蹟和一級歷史建築,若不設有任何限制發展的措施,恐怕會遭由私人團體肆意興建高密度建築。

羅雅寧又呼籲,政府不僅要進行公開評估,更應大範圍地設立「文物保育區」,她認為這個概念早被世界公認,但香港文物保育發展落後,《布拉約章》和《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都有提及要保留古蹟附近的設定,不能任由歷史建築旁興建龐然巨物,希望政府接納此建議。

IMG_7110

發展權轉移後再「回撥」 姚松炎:從沒例子

前立法會議員、土地學者姚松炎指出,目前該地段仍用舊地契,故不受任何發展限制;而且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GIC)沒有任何條例監管,認為整個項目是「黑箱作業」。他認為,所謂「地積轉移」其實該稱為「發展權轉移」(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是國際廣泛使用的補償業主的方案,但從來沒有例子是發展權轉移後再「回撥」。

姚松炎解釋,若果按現時該地段的高地積發展比率興建醫院,不排除之前轉移了發展權的畢拉山項目是另有內情,包括涉及利益輸送等。他要求政府公開交代,又質疑現時發展局局長出任古物事務監督是自相矛盾,促請政府成立獨立文物保育條例,避免身分衝突。

環保觸覺總幹事譚凱邦則認為,發展會造成屏風效應,加上新建築物與附近歷史建築風格明顯不一,顯得格格不入,認為新方案遠比舊有被視為「妥協方案」要差。

IMG_7025

一級歷史建築聖保羅堂

記者:李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