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叛逆字傳:我的麥田捕曲》:致懷才不遇的年輕作家們

《叛逆字傳:我的麥田捕曲》:致懷才不遇的年輕作家們

《叛逆字傳:我的麥田捕曲》(Rebel In The Rye)為經典小說《麥田捕手》的作者沙林傑(J.D. Salinger)少年故事,改編自史拉文斯基《沙林傑傳》,電影將《麥田捕手》作者的真實故事拍成電影,讓觀眾了解這位經典作家的寫作旅程。

沙林傑起初希望以文字表達想法與感受,之後想與其他人分享,他嘗試向不同雜誌社、報章及出版社投稿但不獲接納,他收到的只是一封封標準格式的拒絕投稿信件,那刻他感到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並繼續努力寫作,最後獲大學寫作老師賞識,並在《故事》刊出他的首篇文章,讓他開始被讀者認識。

在寫作老師的鼓勵下,他開始撰寫短篇故事,幾乎獲知名的雜誌《紐約客》刊登,但最後因為戰亂的緣故,他的故事而過分輕佻為由而暫不獲刊登,而沙林傑亦為國家徵召到英國服役,經過悲慘的傷痛後重回城市,其悲慘經歷令他患上戰爭後遺症,但經過冥想老師的啟發後,他決定將其悲慘經歷化成著作,其《麥田捕手》成為他的代表作,也令他走進輝煌的大舞台,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眾讀者對他下一本著作的期待,這成為他的壓力,也成為他歸隱田園的主要原因。

沙林傑的故事喚起了年輕作家的共鳴,其經歷也值得當代年輕作家們借鏡。

當年輕人多閱讀便要開始認識文字,知道寫作原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感受,當文章寫多了,並希望向別人分享,但幸好現在能發表文章的平台比過去多樣化,他們除了可向報章、雜誌、出版社投稿外,網上媒體也會接受投稿,但現在網上的文章實在太多,要讓別人看到你的文字,看來也並非容易,所以懷才不遇的感覺在過去寥寥可數的投稿平台,又或者是現在煙花璀璨的文章發表平台也會出現。現在各大學陸續開辦文學創作課程,並開始接受學生以小說創作作為論文的呈交,這無疑令各年輕作家的作品能被老師好好指導,也讓他們知道寫作並非只是讓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得以充分表達,也能讓讀者從閱讀過程中獲得深層的情感共鳴。

很多年輕作家會以其作品的銷售量、網上的瀏覽與讚好數目來衡量自身作品的受歡迎程度,為的是透過這些統計數字增強自己的成就與認同,對年輕作家來說這關最難度過,要靠稿費應付生活基本需要,自然需要讀者的金錢付出來養活自己,倘若沒有經濟煩惱,這樽頸階段也是難過,因為別人的認同可令自己滿獲自信,但同時從讀者認同而來的過份自信也會很容易讓年輕作家登上驕傲之峰,倘若隨後作品銷量不濟,讀者的認同減少了,依賴讀者們認同而過生活的作家自然會失去自信,驕傲不再,也會開始懷疑自己其實是為別人的認同而活,還是為自己而活。沙林傑最後也能度過這難關,返回寫作的初衷,就是可表達自己想法與感受,沒有出版的壓力,寫作全是為了自己,為了追求中寫作而來的幸福感。

要成為一位專業作家,認為能刊登就是一切,還是要成為一位幸福作家,不刊登就是一切,年輕作家們絕對可以選擇,但當然人生並非只有黑白,專業與幸福也能平衡,上述只是兩極例子給大家省思。作家們觀看《叛逆的麥田捕手》後定會有所共鳴,也像一面鏡子看見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寫作之旅如何繼續前走,這齣電影能讓不習慣閱讀的觀眾重新拾起著作閱讀,也能讓久未執筆的觀眾重新觸碰書寫工具,在寫作過程中平靜發揮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將身於城市中壓力寄託在文字裡,好好逃離一下現實,也可整理一下近日較為混亂煩惱的思想,然後重新向這煩囂城市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