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不識住屋權的林鄭及其國師

不識住屋權的林鄭及其國師

林鄭除了談「理財新哲學」外,昨天向外國記者解話時,還用上 housing philosophy 一詞。她口中房屋政策背後的哲學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由公屋量封頂到綠置居普及化,都是要打公共資產的主意。減省政府責任,交由市場處理——這種在香港盛行多年的經濟學說法,顯然是林鄭施政的指導思想(所謂的哲學)。假若民間的反對聲音不夠強,讓她的封頂論得逞,公屋私有化(住屋金融化)加強版陸續有來。

在林鄭接受報章訪問前不久,團結香港基金顧問、領展非執行董事兼經濟學者王于漸發表補貼置業者的言論,產生替林鄭新政造勢的效果。事實上,王于漸一直提倡透過賣公屋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他在今年六月接受信報訪問時便這樣說道:

「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源自房屋,房屋問題並非有無屋住的問題,而是有無資產。今日有幾多人瞓街呢?」

「一個有私樓的蠢人,最終會跑贏一個住公屋的叻人。賣公屋可以解決不平等。」

他的講法要成立,須假設樓市持續高企,甚至再創新高,否則,居民買下來的樓宇隨時變負資產,萬一家庭收入狀況轉差(別忘記人工智能科技正逐步取代人,工作機會的增加遠不及減少),供不起樓,就連棲身之所也不保,更別說買樓致富。

王于漸沒有水晶球,亦不會保證樓市永遠居高不下,他訴諸的可能是一種看好樓市的樂觀心態。不少人認為,中國政府不會容許香港樓市劇跌,北方資金買起股市都可以,托起香港樓市亦非難事。邏輯上,我們無法完全否定有反地心吸力的樓巿存在。但就算它存在,或樓市在下次世界大戰前都不會崩潰,那個樓價和租金超級高昂的社會,到底還適不適合一般人居住?王于漸這些自由放任主義的倡議者,喜歡說「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來spin政府的福利政策,但在他推銷公屋私有化(或他們主張的減稅、反政府介入市場)時,就不再提及社會成本或代價的問題。

在思考香港的未來時,我們不能這樣偏頗,當中涉及複雜而艱難的(公共政策)哲學思考,例如長痛和短痛如何取捨:究竟吸更多的毒來頂癮,等到有天一發不可收拾再算,抑或捨易取難,設法擠走掉樓市的資產泡沬成分,使文化藝術、保育工作、產業多元化等有較健康的土壤來成長?

這些問題不會有簡單而輕易的答案,但對習慣把投資和住屋需要混為一談的香港人來說,聯合國早前發表的《適足生活水準權所含適當住屋權以及在這方面不受歧視的權利問題特別報告員的報告》,應該頗有參考價值。特別是被上一代人透支了發展機會的年輕人,要向老海鮮反擊,更需要跳出舊有的思考框框,爭取住屋權,無疑是一個選擇。大半年前黎恩灝寫了篇《特首選舉 會關心住屋權嗎?》,可作為入門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