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10年增8萬人 有關屯門增建房屋的三點意見

Boxing Day 去屯門派有關改劃單張,沒有鼓吹反對,更希望大家面對「住屋」這個社會議題之首,可以進深一點,然後主動提提意見。

(一)屯門首要增加人口還是增加本區就業?

增加房屋供應,在社區裏反應兩極,一邊說起樓一定冇錯,一邊說社區負荷不了,然後提出增建道路和社區設施作交換條件。我們想加入第三個角度:原區就業。自工業息微,新市鎮的本區就業率就沒有好過(屯門目前有13萬人跨區上班),形成愈陷愈深的塞車問題。政府不是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要到洪水橋和新界北新發展區在20年後搞好,才聲稱會有15萬和21萬就業職位,這十年在各區挖地建屋,則完全不考慮這個問題。我們的意見是,如果政府可以承諾20年後創造幾十萬個職位,為何不是今天馬上做?如果今天做得到,哪屯門人會否prefer先新增工商業/社區經濟土地,增加原區就業率,然後再考慮新增房屋?

(二)屯門人的房屋需求?《長遠房屋策略》的致命漏洞

自從2014年宣布《長遠房屋策略》後,公眾關於「房屋」的概念被簡化為公/私兩類,公營房屋包括出租公屋和出售資助房屋,私營房屋就由地產商包辦。2017年運房局的進度報告,未來10年的房屋需求為46萬個單位,當中28萬為公營房屋、18萬為私營房屋。但是,整個《長遠房屋策略》的致命漏洞就是粗疏:

(1) 未來10年需要房屋的46萬戶人,屬於什麼階層、每戶人口多少、地區如何分布、能負擔多高的租金/樓價?

(2) 46萬這個數,為何可以切開成28萬公 + 18萬私?

(3) 未來10年的18萬私樓單位,放在什麼地區、適合何種住戶、售價範圍?

《長策報告》迴避上面三個問題,結果只能是嚴重Mismatch:私營那18萬個單位繼續脫離市民負擔力,投資為本,地產商長賺長有,真正有住房需要的市民只能爭奪28萬個公營單位,劏房永存。

如果香港政府合理一點,就應學習英國,由地方議會進行「房屋供應評估」,詳細研究地區(屯門)的就業數目、各類單位數目和可負擔價錢等等。有了需求評估,才進入搵地的階段。

但香港的情況完全相反,沒有合理評估在先,馬上跳到搵地,搞到連最簡單的問題:「增加8萬人是否屯門人的房屋需求」也答不上!

(三)重奪城市 由新市鎮居民開始

林鄭月娥在香港電台的專訪承認,「無說過要扭轉樓價上升局面」。這可以說是特區政府幾年前開始製造「土地供應問題」以來,對香港人最赤裸的背叛。當政府講明私樓樓價繼續高,政府會加大力度協助地產商點石成金,所有渴望落實居住權的市民都不應再有幻想,這個城市生產土地和房屋的權力,必須掌握在市民手中。

被迫接受錯誤規劃的新市鎮居民,為了防止生活質素再惡化下去,是時候打響反對被規劃的第一槍!

屯門新一階段改劃的內容,請看附圖內容,想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出意見,請到以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