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個城市勝過「一帶一路」?中資如何佈局對外投資

中國近年躍升成為資本輸出大國,一步步發展跨國金融資本主義,「國家隊」在海外各地大手投資及併購,令中資在環球金融市場的能見度拾級而上。然而,中國對外投資存量集中在哪些地區?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嗎?當中香港的角色又是如何?閱讀近來中港官方發布的報告(註一),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端倪。

站在中國資本的立場,他們會樂於「走資」到哪裡呢?從《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2016年》我們看到,中國近年吹噓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他們雖然接收2015年中國直接投資存量高達1156.8億美元,但其實不是主要投資目的地,只佔總量的10.5%。相較之下,鄰近的香港位列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之冠,佔總量的60%,達6568.6億美元(圖1)。也就是說,單從數字來說,香港一個小小城市接收的中國直接投資,就比「一帶一路」沿線50個國家多近五倍。而2016年頭三位接收中國對外投資存量原來都不是「實體經濟」的地區((圖4)),香港接收7807.45億美元,佔57.5%,開曼群島接收1042.09億美元,佔7.7%,而英屬維爾京群島則接收887.66億美元,佔6.5%。三個金融中心合共佔總投資存量的72%,顯示中國已進入「離岸世紀」,極度依賴這些離岸國際金融中心的操作。

中資出海,香港是資金停泊的首站。利用外資信任的法律和金融制度,中資在港與外資做交易,具體會落在股市買賣、公司併購、收購土地、發債買債等方面。《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2016年》提到香港位列2015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併購十大目的地第四,中國企業共對香港地區企業的併購126宗,涉及金額44.8億美元。當中「中國交通建設」收購澳洲主要建築商John Holland,成為中國建築企業在澳洲最大規模投資;2015中國企業實施的最多海外併購項目——「中國化工橡膠」以52.9億美元收購義大利倍耐立集團近60%股份等,都是中國企業透過在港分支機構再投資的重大交易。

當然,這些白紙黑字的數字和案件所無法顯示的是,中國企業如何借助香港公司作為「駁腳」,迂迴再投資到離岸金融中心的數字。這些離岸公司可以避稅保密,隱藏中資和高層官方身份,相信在中資對外投資發揮重大作用。翻看之前曝光的《巴拿馬文件》,香港擁有最多離岸公司,相關中介機構多達2212間,位列全球榜首,乃環球資金鏈的重要一環,這顯然就不止滿足本地富豪需求。而根據香港政府的《2016年香港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圖3),2016年香港對外投資的第二和三位(按年底頭寸計算)就是英屬維爾京群島(46582億港元)和開曼群島(4952億港元)。由此推斷,開曼群島和英屬維京群島實際上接收中資實質的投資比例,相信大大超過帳面所述的14.2%。而這些離岸公司和香港一樣只是中途站,將會再投資到其他地方。

這些遙距資本操作對一般港人來說可能是陌生的,更可感知的也許是《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2016年》透露的中資在港大型基建工程。根據這份報告,按完成營業額排序,香港與沙地阿拉伯、巴基斯坦、印尼和伊拉克是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的亞洲前五市場,而香港在2015年位列第四,中資在港獲得的工程營業額達40.3億美元(圖2)。換言之,香港作為小小的一個城市,所承包的基建合約竟可與四個「發展中國家」相提並論,變相成為中資工程公司在亞洲的重要「產能消耗地」與「基建提款機」。可以預見的是,這個定位短期內在日漸「基建成癮」的香港將不會改變,繼續為國家做出「貢獻」。

從這幾份報告我們再次看到,中資對外拓展過程中,香港的「制度外殼」仍是服務中國跨國資本主義的領地 。雖然京官高唱「全面管治權」,不斷貶低香港地位,但事實上仍需要香港這個植根國際金融市場但最終受北京控制的城市(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but ultimately control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in Beijing,註二)。近來「何志平」事件爆出香港人的「白手套」和「民間外交」角色已被美國盯上。當香港融入中國經濟版圖「併船出海」(梁振英語),成為中資拓展的前沿,未來會否因國際局勢受到打擊呢?香港又會否作為前沿,「反監察」這些崛起擴張的中資公司呢?

註一:《中國對外投資報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7年11月。《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2016》,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16年12月 。《2016年香港對外直接投資統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 2017年12月。

註二:Why Hong Kong remains vital to China’s economy,Oct 1st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