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何偉航:前蘇聯秘密軍事港口—極權統治衰落的象徵

拉脫維亞的一道傷痕
前蘇聯秘密軍事港口—極權統治衰落的象徵
撰文︰工黨常委何偉航

上篇談到立陶宛人的集體抗爭回憶,今集我繼續北上,與大家分享波羅的海另一重要國家,拉脫維亞的一段不敢回憶、未敢遺忘的往事。

一般旅客造訪拉脫維亞,大多從維爾紐斯(Vilnius)或塔林(Tallinn)乘搭舒適的旅遊巴士,約三至四小時到達其首都里加(Riga)。我形容里加古城是一個精緻、色彩繽紛的旅遊地點,能夠兩小時內閒逛所有街道的中世紀城市,城市包羅萬有。但我會說這只是旅客繼續前往目的地的一個優良緩衝站,而我也是抱持這個目的。

我從里加中央市場(Rīgas centrāltirgus)旁的巴士總站出發,乘搭巴士前往拉脫維亞西岸,第三大城市利耶帕亞(Liepāja),這個著名的波羅的海沿海城市。一望無際的白色沙灘,滿載熱情的青年及慢步的家庭,每當太陽下山之時,金黃色的餘暉提醒人們要為每一天的美好「感恩」。但原來這個城市背後,卻有一段令人不寒而慄的事跡。

DSC_1262

下車後前往海邊旅館放下行裝,同房有位日本旅者剛巧回來,即席引介我去北部市鎮Karosta(當地語言即「軍事港口」),一個屬於前蘇聯的軍事陣地,那裡有很多已破壞失修的軍事設施,而且因為在海邊,可以觀賞日落。由於當時已經是下午六點三十分,我立即跑到市中心,乘搭公共小巴22號(班次很密,但要留意尾班車回程時間)直達當地,並希望於天黑前回程。

DSC_1282

Karosta起源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是波羅的海地區史上最大的軍事領土,佔據了利耶帕亞北部三分之一地區。1890年,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頒布官方命令,在這裡開始大規模的防禦工事和軍營建設。後來他的兒子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將當地命名為亞歷山大三世港(port of Alexander III)。這個港口當時是一個擁有自己的基礎設施,如發電廠、污水處理系統、教堂和學校,是一個完全自治的人口稠密地區。

DSC_1294

在蘇聯時期,Karosta是一個完全封閉的隱蔽地帶,稱為秘密行政區(Closed city),那是一種特別行政區劃,用作軍事工業的科研及生產地方,在地圖上一般不會標示,也不對社會公開,即使是當地農民和村民也需要特別許可證才能進入。

蘇聯為了牢牢掌握波羅的海控制權,在那裡建立一個巨型的波羅的海海軍基地和核武器倉庫,六O年代開始更完全用作軍事用途,當時據稱軍事人員達26,000人,而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第14潛艇中隊也在當地駐紮了16艘潛艇。

除著蘇聯解體,俄軍遷出,以及各項經濟及政治因素,這裡的人口數目短短幾年間大幅下跌,各項建築物失修,呈現出一片荒涼的景象。於是這裡不僅在拉脫維亞,而至全世界的歷史和建築物中,都是一個壯觀、充滿矛盾和特別的地點。這裡的環境反映沙俄的軍事優越與蘇聯軍國主義的相互作用。你或許喜歡或不喜歡它,但是當我們漫步於超過兩公里的防波堤,思索這裡曾經駐紮巨型艦隊及潛艇的時候,Karosta當然不會讓我們無動於衷。

今日,這裡已經轉化為情侶渡步尋找夕陽、或釣魚高手一展技能的地方。但從當代中美等大國的軍事發展,由中國第一艘航母在回歸期間駛經維港的片段,回想這裡舊時的「軍事繁榮」,反映當權者當初沒有以人民為本、永續發展的概念,只追求一時的政治控制權,霸意旺盛;就算更強更大的軍事設備,最終也敵不過受壓迫的人民的頑強反抗,最後當地換來的,就是頹垣敗瓦、荒涼的收場。

(波羅的海系列 2/4)

下集預告︰人民在邊界上的自主公投

DSC_1272

DSC_1274

DSC_1369

DSC_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