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洗刷哲學污名的一年

攝:Alex Leung

二零一七年過去了十天,方醒起有件事值得講下。

過去一年,哲學在社會上的污名洗刷了不少,進而走入平常百姓家,成為日常生活也用得上的概念。好像我隨便看一篇訪問,都會這樣說:

「『我父親是一位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參與每個項目,他總是花很長時間了解各地的文化與歷史,希望建築物能與當地歷史對話,他很享受這過程。』特意從紐約來港出席完M+舉辦的「重思貝聿銘︰百年誕辰研討會」的兒子貝禮中這樣形容父親的建築哲學。」

對學院派來說,可能覺得有點濫用「哲學」,但只要不執著於嚴格定義的要求,看重知識之於人的實質貢獻,就不難發掘到它普及起來的公共/社會意義。

一直以來,不少意見指公民社會的討論久缺營養,但怎樣改善這情況,就很少人談及。理論上,批判思考訓練有助提升論辯質素,但大家又會發現,很多罵戰或圍爐取暖的現象都打著理性討論的旗幟——畢竟,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要找和堆砌一些支持自己講法的理據實在太容易,就算知識水平頗高之人,亦有可能聚眾圍爐而不自知。第一身和第三身(全知者)角度看事情,實在有天淵之別,瞎子該如何摸象才好?

當然,我不相信有萬全之策,將一切本可避免的紛爭全部化解,但普遍人哲學意識的提升,就等於提高對病菌的抗疫力一樣,有助紓解/緩無謂的爭端。「哲學」這個概念變得日常,意義便在於「我有我自己的態度」這個念頭開始有理論根據,不再純粹是主觀的、本能的情緒投射。關於人生、愛情、信仰、生活、國家民族、文化品味、真假、美醜、是非、對錯、好壞,以至吃喝玩樂等等,我也有我自己的哲學——小至於不自相矛盾的一堆觀點,大至於有宏觀、立體、長遠視野的成套想法,對終極問題也有說得通的(疑似)答案。

有自己的哲學,不是說要一言堂或故步自封,不肯吸納其他人意見。只是這樣的人,會有意識地用自己的一套去和其他人交流、碰撞,再視乎情況接受幾多。這會盡量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自我懷疑和開放性,不會順耳的便立即予以肯定,逆耳的便給予各種罪名。若社會上越來越多人以自己的哲學去和世界對話,犬儒、人云亦云或疏於反省,卻自作聰明的「智者」便不會猖獗,即使無法完全消除惡意攻擊和圍爐自high,但起碼會令其反智言行的惡性循環擴散得慢一點,威力小一點。

在我看來,哲學普及化只是手段,其目的是哲學意識和感覺之提煉、傳揚,讓個人和世界有較大機會變得美好一點。所以,我們實在要多謝好青年荼毒室、哲學有偈傾和一眾推廣哲學的網媒過去一年的努力。當然,前面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