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中史課綱意見書(第四段)

中一級
歷史時期:史前至夏商周
學習重點:華夏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的形成 建議課節:10節

課題 預期學習內容** 謬誤舉隅

1. 華夏民族與早期國家的起源(最多3節)

 華夏多元文化的起源(如仰韶、良渚文化)及華夏民族的演進歷程。

 夏、商、周三代的興替概況。

謬誤舉隅
夏,商,周三代為儒家所視之『聖人』時代。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為賢君能臣之典範,亦是中國文化中君臣倫理之本源及重點,可謂必讀。讀史離不開文化,三節課無法能令中一學生明白此複雜概念。

2. 西周的封建(最多3節)

 封建制度的內容、作用(如鞏固統治)及其與春秋戰國局面形成的關係。

3.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局(最多4節)

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特徵(如長平之戰的規模/兵器/戰術)、厲行變法(如商鞅變法)與百家爭鳴。

延伸部分*
人物個案研習:了解該人物的重要事蹟及與其時代的關係
建議人物:孔子/勾踐/蘇秦/荊軻

謬誤舉隅
春秋與戰國竟不分開教授。內容也只是管中窺豹:戰爭、政治、文化三方面各取一葉;其餘課題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稱霸、禮制之僭越、周王室勢力之陵夷、其他改革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大課題竟湮沒史海中。

中一級
歷史時期:秦漢
學習重點:統一國家的建立與中外文化交流 建議課節:14節

課題 預期學習內容 謬誤舉隅

1. 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最多5節)

 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措施(中央集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厲行法治、統一貨幣及度量衡、修建長城、開發嶺南)與影響(政治、經濟、文化、版圖-香港自此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

 秦朝滅亡的原因與其後的楚漢相爭。

謬誤舉隅
史實有誤,當日秦始皇在南方遇到百越的強烈抵抗,後來派趙佗領兵五十萬才勉強鎮壓得住。秦始皇死後內戰不斷,趙佗沒有起兵助秦,秦滅後反而稱帝,更曾一度與漢朝的藩屬開戰。張冠李戴,以差不多先生精神地判斷香港自秦後便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不能接受。

2. 西漢建立與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最多4節)

 西漢的建立與漢武帝的文治(獨尊儒術、士人政府)武功對西漢國力發展的影響。

只談漢武盛世,不談漢初郡國並行、黃老無爲及隨後文景之治?

3. 昭宣以後政治與社會的發展(最多5節)

 昭宣以後戚宦政治的出現與漢朝的瓦解。

 兩漢通西域與中外文化交流。
延伸部分*:
東漢的文化發展:宗教傳播(佛教的傳入與道教的形成)/科技發明(造紙術與天文儀器的發明)

謬誤舉隅
東漢歷史可謂銷聲匿跡,被代之以「通西域與中外文化交流」,淡化了東漢在華夏史上的重要地位,原因如下:
• 書院風尚源於東漢,預示了後來多次出現的黨爭
• 東漢末年亂局,承接後來的三國鼎立
• 現時乙部課程之「中外文化交流」(包括明朝部分鄭和下西洋)調到甲部,為「一帶一路」造勢宣傳,有違治史應有之客觀求真態度

中一級
歷史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
學習重點:國家的分裂與南北方的發展 建議課節:10節

課題 預期學習內容 謬誤舉隅

1. 魏晉南北朝的分裂與政權的更替(最多4節)

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兩晉南北朝政權的更替概況。

蔣夢麟先生嘗道中國社會以家族為單位,扣連而成一社會。門第之爭至晉尤烈,對社會結構影響殊深。

2. 北方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最多4節)

 北方的政局(胡人內徙、五胡亂華)、孝文帝遷都及其推行的漢化措施(文化及風俗)與影響(如民族融和)。

 人口南遷對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

謬誤舉隅
五胡亂華只談政局,不談文化;但此事乃中原與胡人文化的一次大融合,不應以政局混亂輕輕帶過。
再者,北朝政治又只限於漢化,但亦有北齊之鮮卑化,可見「中原漢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互動,並不限於輸出及漢化外族,亦包含從外族輸入文化及秩序,可見「主旋律」的史觀經不起考證,亦有偏頗地忽略其他文化之嫌。

3.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發展(最多2節)

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發展:(以下主題,二選一)
i 武備的改進(南方水軍與北方騎兵)
ii 石窟藝術(如壁畫/雕像)與中外文化交流

謬誤舉隅
「文化發展」亦是視野狹隘,竟忽略魏晉思想之大關節。魏晉之間,本於《老》、《莊》、《周易》三玄之清淡、竹林七賢、《世說新語》等大節目竟隱形。再者,所謂「南朝四百六十寺」,南朝佛教盛行,梁武帝以三次出家聞名,又竟不談;相反,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之滅佛與南朝情況相映成趣。但佛道於此課綱皆成虛空。

中一級
歷史時期:隋唐
學習重點:國家的發展與開放的社會 建議課節:16節

課題 預期學習內容 謬誤舉隅

1. 隋朝的統一與開皇之治(最多3節)

 隋朝的統一、開皇之治的措施(整理戶籍及授田、置倉窖)對國家發展的作用與影響。

謬誤舉隅
隋朝一部亦見偏頗,大概「隱惡揚善」。只談良善而不談秕稗之政事;只談廣建倉窖,不談倉滿穀爛卻不開倉賑災。再者,隋煬帝三徵高麗、三巡江都,好大喜功,勞民傷財,最後導致民變四起。上述種種統統不談。
如此述史之弊病之首要在於偏頗;其次在於學生不能明白歷史發展之邏輯:不談民變亡隋,怎知李淵、李世民之立唐?

2. 隋代大運河的開通與作用(最多2節)

 隋代大運河的開通及對促進南北交流與統一的作用。

3. 唐的建國與盛世 (最多6節)

 唐的建國、貞觀之治的治績(確立三省制與科舉制、用人唯才和擴展版圖)與影響。

延伸部分*:
唐代盛世:武后施政的特色/開元之治的治績與影響
 唐代開放的社會:(以下主題,三選一)
i 婦女的生活面貌(如服飾打扮、社交娛樂、婚姻)與地位;
ii 玄奘西行與中印文化交流;
iii 與周邊國家、民族(如日本、朝鮮、吐蕃)的關係。

4. 安史之亂與唐的衰亡(最多4節)

 安史之亂的始末、唐中葉後的政治特色(如藩鎮、宦禍、黨爭、民變)與唐的衰亡。

5. 隋唐時期的香港(最多1節)

 屯門作為南方海路交通重鎮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