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講論歷史不可偏頗 民國時期仍在進行

以前香港的中學,初中三年讀中國通史,上下五千年,一綫貫通;同時,整個中學的中文科研習共同範文,選材包括古今二三千年,歷代詩詞歌賦駢文古文,各體俱備,亦即讀完初中,已畧知國史大綱,升讀高中,則深入鑽研五千年歷史之甲乙丙其中兩部,加上初中的基礎範文以及高中的古奧篇章,青少年飽受華夏文化薰陶,不待另搞國民教育,不待確立身份認同,更無需所謂的愛國教育,自然沐浴於優秀詩文,洗禮於古今興衰,成為如假包換、名實相應的文化中國人。

至於愛,一如所有愛的情緒,不論人物親疏,器皿貴賤,與愛或不愛無必然關係。正常情况下,子女當然愛父母,美厦茅寮、玉石金銀之好惡似亦分明;不過,鮑參翅肚,鹹魚青菜,珍饈百味,清茶淡飯,各有所好,難以齊一。所以,愛與不愛,豈可勉强!

香港教育局初中中國歷史諮詢稿,社會各界評述紛陳,關鍵在是否真正博採眾議,開誠佈公。
筆者細察該稿再三,本文只集中討論民國時期四字。

依諮詢稿設計,國史分為九個時期,近代現代史包括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一九四九年後二者同時列述,可謂完全符合事實。

可惜,表內二者之間用了至字,所以,民國史僅止於香港淪陷及抗日,東遷台灣後之三七五減租、九年義務國民教育、經濟四小龍等,九七前之教科書反而有畧叙。

至於共和國的政治運動,本文鄭重提出一件:思想改造。此四字最初只改造京津二千餘高級知識分子,任你全國聞名乃至具有國際地位,一樣斯文掃地,大師困頓殞滅。

期盼未來,特區初中國史老師認真秉持司馬遷等歷史家之精神,在課堂為學子弘揚史學、史識、史德、史才等尊重史實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