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中史課綱意見書(第五段)

中二級
歷史時期:宋元
學習重點:繁榮富庶的國家與橫跨歐亞大帝國的經營 建議課節:15節

課題 預期學習內容

1. 五代的興替與宋的統一(最多2節)

 五代十國政權的特色與宋初國策(強榦弱枝、重文輕武)的制定。

香港採珠業一早始於南漢國;課綱忽略此段港史,有淡化十國之嫌。

2. 兩宋政治及經濟的發展(最多7節)

 宋代的文人政治、改革(如王安石變法)與黨爭(如新舊黨爭)。

 北宋的商業(貨幣經濟)與城市(汴京)發展;宋室南遷後南方經濟與海外貿易(如茶葉/絲綢/瓷器)。

延伸部分*:
邊疆民族政權(如遼、夏、金、蒙古)與宋室和戰的概況、並與兩宋滅亡的關係。

3. 蒙元的統治(最多4節)

 蒙古帝國的拓展及元朝的建立。

延伸部分*:
重要發明西傳及其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 元朝對不同族群(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及南人)的統治政策及影響。

謬誤舉隅
只見其興而不見其衰。四大汗國之內各有內鬥,之間亦轇轕齟齬互有鬥爭,但課綱並無陳述。
如此述史之弊病又與隋部之病一同。
另外,文化方面,蒙元之時,景教、回教流行;民間雜劇興起;課綱怎不提起這些文化?但在漢朝卻濃墨重彩談絲路文化,用心令人懷疑。

4. 宋元時期的香港(最多2節)

 宋末皇室與中原人士的南來;香港經濟發展的概況(如製鹽業、採珠業)。

謬誤舉隅
宋室南下香港,乃建立行朝,或曰流亡政府,「南來」一詞乃淡化宋室與香港之關係,不符史實。
宋室南下與香港之關係竟以不超過兩課節略談,香港學生遊經宋皇臺卻不知其所以然。
香港採珠業早於五代十國時期已發展,編排在宋末講授略嫌不妥。

中二級
歷史時期:明
學習重點:君主專制國家的建立與國勢的張弛 建議課節:10節

課題 預期學習內容

1. 明代的君主集權政治(最多4節)

 元末動亂與明太祖建國。

 明初廢相的原因、君主集權措施(特務政治、折辱大臣)與影響(如宦禍)。
成祖「清君側、靖國難」及奪位稱帝之事,課綱避而不談。

2. 明代國勢的張弛(最多6節)

 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與影響(如貿易發展)。
 明代的國防建設與都城建築:(以下主題,二選一)
i 國防建設(明長城)
ii 都城建築(北京城)
 晚明政局與明朝滅亡。

謬誤舉隅
於明末清初一部,「東林士人、黨爭」在課綱中只佔微小席位。中國書院制度,太學生清議之風,乃至士人論政,抨擊流弊,皆為監察政府傳統,不可從略。
此外,明代身為漢人政權最後一個帝國政體,國祚二百多年,歷史極為龐雜,所有漢人帝國(秦漢、唐宋)所經歷過的所有問題(戚宦之爭、士人黨爭等),均在明代一同爆發,而課程編排只得10節,於理不合。

中二級
歷史時期:清
學習重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外力的衝擊 建議課節:25節

課題 預期學習內容 謬誤舉隅

1. 滿清入關與清初政局(最多6節)

 滿清的統一。

 對漢、蒙、藏、回、西南等民族及地區所實施的政策及成效。

 清代的中衰(如吏治敗壞、社會不穩)。

2. 外力衝擊與內憂(最多11節)

 西力東漸與兩次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 太平天國運動對清政府管治的影響。

 甲午戰爭的背景、《馬關條約》對中國政治、外交及經濟的影響。

 八國聯軍之役的背景、《辛丑條約》對中國政局發展的影響。

謬誤舉隅
「八國聯軍之役」的前因後果在此不彰。所謂「八國聯軍之役」乃因為義和團到處燒殺搶掠、殺西洋傳教士的「庚子拳亂」而起。單談八國聯軍而避談庚子拳亂,史觀有明顯問題。

3. 清廷的圖強(最多5節)

 洋務運動、戊戌維新及清末新政推行的目標、重要措施與成效。

4. 明清時期的香港(最多3節)

 廣東的海防;清初遷界對香港地區發展的影響。

 英人割佔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的歷程。

謬誤舉隅
「割佔」的用詞有所不妥,過去使用「割讓」一詞,表示香港乃經清廷與中英帝國正式簽訂條約而開埠,而「佔」字則意味著英人開埠屬於非法佔領,不符史實。

中三級
歷史時期:中華民國
學習重點:現代化國家的建立及面對的困難 建議課節:27節

課題 預期學習內容 謬誤舉隅

1. 辛亥革命與民初政局(最多11節)

 晚清革命運動的發展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結束帝制,開創共和)。

 軍閥割據的概況及其特點。
 北洋政府的外交挫折與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經過與結果)。

 民國時期的社會文化發展(白話文的應用/女權興起/消閒娛樂)。

謬誤舉隅
只談「革命」不談「保皇」?只談起孫文之革命功績而忽略康梁對於憲政之提倡;如此揀擇史料,居心何在?(暗暗配合中共對「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之推崇之主旋律?)

2. 國共合作與分裂(最多4節)

 國共兩黨於1924至1937年由合作到分裂(聯俄容共、清黨、圍剿與長征)到再合作(西安事變)的歷程,兩黨關係轉變的原因及對當時國家發展的影響。

3. 日本侵華與抗日戰爭(最多5節)

 日本侵略中國的背景、抗日戰爭的經過與結果。

謬誤舉隅
前面多處都提及香港史而又有「詳近略遠」之原則,爲何忽略在港英聯邦軍隊(如上千名長眠香港的加拿大軍人)之抗日英勇事蹟?

4. 國共內戰(最多2節)

 國共兩黨的再次分裂(衝突與和談失敗)、內戰的概況及結果(國民黨遷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5. 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香港(最多5節)

 香港在二十世紀初與內地的關係(如革命運動、省港大罷工)。

 香港的淪陷及抗日活動。

中三級
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
學習重點:共和國的成立與發展 建議課節:23節
課題 預期學習內容 謬誤舉隅

1. 建國至1978年間的內政與外交(最多11節)

 1950至1953年間的政治運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社會主義建設的推行及影響。

 「文化大革命」的成因、經過及影響。

 1950至70年代中國外交政策 的演變。

謬誤舉隅
三反,五反,鎮反和肅反,以上政治運動衝擊中國社會尤烈,徹底毀壞民國社會體制。肅反運動將文化界破壞得不成體統,隨後之五七反右幾乎將中國學術界根基毀盡,多位文壇明儒鋃鐺入獄,民主派人士如表老亦被清掃殆盡,乃近代讀書人之悲劇,何以隻字不提?三面紅旗,浮誇風之惡劣,超英趕美之愚昧,餓死千萬人民,此番歷史教訓,又何以不提?
1960年代藏漢公路通車,運入一批批解放軍,強佔西藏,到了文革時期更批鬥喇嘛,燒毀寺廟,由一千二百多間,燒到不剩三百。此與課綱中清代對藏政策有同等歷史意義,皆為如何侵略小數民族,強行將之納入『中國』之中。課綱又是一字不提。何以厚此薄彼,提清的對藏政策,而不提共和國的?是因為毛澤東做得不夠康乾好?

2. 改革開放政策(最多8節)

 改革開放政策的目標、重要措施(農工商業改革、成立經濟特區)、成效及其面對的困難。

 改革開放後中國在國際上的角色及地位。

延伸部分*:
比較改革開放前後人民生活的轉變(衣/食/住/行)。
六四天安門事件以後國際社會制裁中國,應列入其中。

3. 共和國時期的香港(最多4節)

 建國以來香港與內地的關係。

 中國與英國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的歷程;《基本法》的制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立及其概況。

謬誤舉隅
四九年後台灣局勢隻字不提,現時教科書姑且有教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民國實現政黨輪替,乃「中國」史上首次,為民主之真正實現。
若新中史需站穩「一個中國」的所謂「政治正確」的立場,則台灣的章節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