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歷史無限Loop】隻手改寫香港演藝發展的無名英雄

月初的各大小香港樂壇年度頒獎禮,可能因陳奕迅和謝霆鋒的出現,於網上掀起了一點熱話,懷緬之聲不絕。 眼看香港樂壇今非昔比,令人回想香港流行文化於1970年代的興起。其實香港的音樂發展又豈只得僅僅幾十年?

適逢音樂歷史專家,資深樂評人周光蓁近日出版《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香港早期音樂發展歷程(1930s-1950s)》一書,一段鮮為人知的香港歷史得以呈現。

周光蓁在該書收錄了十位香港音樂界和政界名人如「世界最長壽DJ」Uncle Ray、黎小田、「中國第一女高音」費明儀、東尼·卡比奧(Tony Carpio; 杜麗莎的叔父)及前高官蕭炯柱的珍貴口述歷史訪談,勾勒出二戰前後香港音樂發展的軌跡。

周光蓁的其中一個重要發現,就是北角皇都戲院的前身璇宮戲院於香港文藝發展史的「殿堂」地位。經過2016年民間成功推動皇都戲院升格為一級歷史建築的運動,大眾對這座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的認識,多集中於其「龍骨」屋頂的獨特建築設計及17歲的鄧麗君曾於那裡登台。而我們可能有所不知的是,這座都市奇葩不單見證及直接締造了港產片於1970和1980年代的黃金歲月,它於1950年代猶如「香港大會堂」,擔任關鍵的文藝平台角色。

璇宮戲院由猶太裔「娛樂鉅子」歐德禮(Harry Odell)於1952年創辦,之後短短五年間引進了大量頂尖古典音樂和西方歌舞表演。周光蓁指出曾參與1941年「香港保衛戰」也當過戰俘的歐德禮於戰後百廢待興的香港以商養文(以播電影的收入來資助他熱愛的古典音樂演奏會),「也將香港寫進國際音樂藝術版圖,為10年後大會堂開幕積累軟件經驗,例如演出贊助、宣傳、購票、培養聽眾等。」他直言:「歐德禮幾乎隻手改寫香港演藝發展歷程,功不可沒。」而周光蓁所訪問的數位人物如蕭炯柱、建築界老前輩何承天、前演藝學院校長盧景文及前《信報財經新聞》總編輯沈鑒治,均是受歐德禮啟發,從此踏上音樂路。

隨後,大會堂於1962年啟用。由Uncle Ray主持,昔日極受年青男女歡迎的節目《 Lucky Dip》,邀請不同樂隊及歌手到大會堂現場表演,捧紅了 Roman(羅文)and the Four Steps、 Sam Hui(許冠傑)and the Lotus、Teddy Robin(泰迪羅賓)and the Playboys 等等,打開了香港流行音樂的第一頁。追溯走過來的路,璇宮戲院無疑起了推進香港演藝發展的作用。

今日皇都戲院所屬地段已被大規模收購,這座屹立在英皇道上65載的地標前景未卜。即將決定皇都戲院去或留的新世界,近年力推文藝路線,以藝術包裝旗下多個租售業務,企業第三代掌舵人鄭志剛亦不斷於國際藝術圈大展拳腳,上月更獲法國政府頒發「法國藝術與文學軍官勳章」。假如鄭公子能保留皇都戲院,把這座文化、社會及建築價值極高的瑰寶活化成一個能貼近大眾及時代需要的多用途空間,承傳歷史,將會是彰顯文化品味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佳例證。

發展商要夷平一座古蹟,毫不費力,可能一個星期就完工,但要為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標誌性建築創造second life,才是證明其遠見及能力的一大考驗。

原文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