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怪責年輕人之前

不少評論皆指年輕人比較自我,比較脆弱,經不起考驗和壓力,容易放棄。和一個教書多年的朋友談起,他也留意到。但他認為,與其怪責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不如理解多一點時代和環境因素之影響。

在他成長的年代,雖說經濟起飛,物質仍未算充裕,由學校到家庭,有很多環節靠自己執生搞掂。上完堂,在基本的功課和溫書以外,就是課外活動時間。打波、看戲、郊遊、打牌、下棋等等,總之一班人圍威喂,或者去公園玩何濟公、紅綠燈、伏匿匿,有很多群體生活,從中學習到不少和人相處之道。

返到屋企,無工人服侍,還要幫父母做家務,照顧年幼弟妹。問題要靠自己解決,因為父母返工,不在身邊,最多找鄰居幫忙。那時公屋沒保安,治安問題要居民自己解決,靠成立互委員組織自發的看更,輪流當值。互委會有康樂棋等設施畀居民玩,是一個半開放的公共空間,而非建制派盤據的場所。所以,這時代的人際交往相對密切和頻繁,有一種活在社群的存在感(和網上虛擬社區不同,是真實得多、難以掩飾和收藏的親身接觸),當然,代價是沒那麼多私隱。

現在可不同。社會「先進」了很多,基層家庭(特別非公屋居民)的生活卻不見得有相應的改善。住在劏房連活動空間也不足,遑論學習環境。要自我形象維持正面,不輸在起跑線又談何容易?

中產家庭呢,很多都有傭人,小孩子自幼便當上小主人,起居飲食都有人照顧得妥妥當當。所謂嬌生慣養,近乎命定,又怎能把EQ 不足的責任全推在她/他們身上呢?就算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佢地亦不忍心要仔女過番佢地以前果種物質匱乏的生活,有最好的嘢都盡量畀佢地。佢地對仔女的唯一要求只是讀好書。

不過,教育普及化造成學歷貶值和競爭超激烈的問題。社會發展到樽頸位,亦使年輕人一展所長的機會少很多。相比起以前,讀不成書都不愁無工做無位上,現在大學畢業也保證不了甚麼。做父母的明白現實殘忍,更加抱著增值至上的心態,使子女處於全天候學習的狀態,連課外活動也講求競爭力。這種文化有其合理性,卻形成一種囚徒困境,做成惡性競爭和循環,只有少數很有想法和定力的家長才免受影響,讓子女超脫於摧殘身心的不良競爭。

年輕人在這種環境下成長,一面很舒適安逸,一面承受不容易找到出口的壓力。互聯網時代,人的相處和互動變得浮淺而流動,IG 的畫面閱後即焚,拍照有瑕疵便美圖一下。關心和問候化為一個like或哭哭圖案,廉價而隨便。角色扮演成習慣,自我隨著不同的online game而切換身分,收藏比開放自我來得輕易和安全。在潛移物化之下,新一代和上一代人的心理距離,與其用代溝,倒不如用範式轉移來形容更貼切。

若不明白時代加諸年輕人身上的限制和印記,便套用以前那套標準輕率批評佢地,對方聽不入耳還謔稱對牛彈琴——這種老海鮮的心態和論調,不止錯在欠歷史視野,膚淺和欠公允,更多少反映這些所謂成功人士之所以上到位,根本唔係乜嘢堅料(或和現今的人付出相若但收穫多很多),只是死好彩,出生得早的成數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