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陳恒鑌先生,閣下貴姓?

陳恒鑌先生的「西洋名」係「賓」(BEN),咁係咪要叫佢賓生?梗係唔係啦,陳生當然係姓陳,唔通姓陳恒鑌咩!

不過陳生將諾貝爾先生叫做「諾先生」,不難令人聯想起在1919年五四運動時的「賽先生」與「德先生」。共產黨創辦人之一陳獨秀當時發表了一篇文章,批判中國的傳統禮教和封建思想,大力提倡西方民主與科學,為以農立國的中國開展了逐步走向工業化的道路。在整個五四運動當中不得不提的兩位「大人物」,就是「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賽先生」(Science科學)了。

諾貝爾全名是Alfred Bernhard Nobel

在此要讚賞一下陳生的破格思維,民主和科學被人格化為德生和賽生,本無其人,但陳生竟然可以在真有其人的情況下為鼎鼎大名的諾貝爾先生改名換姓,公開稱呼他為「諾先生」,先不談是次雙學三子獲美國國會議員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爭議,若諾貝爾還在生的話,可能會被陳生「激到噴血」,並無奈澄清自己的全名是Alfred Bernhard Nobel,最前是First Name,中間是Middle Name,最後「Nobel」才是姓氏(Last Name)。

第二個陳生可能誤解了諾貝爾的地方,是諾貝爾未必如陳生咁「唔開通」。諾貝爾是瑞典化學家、發明家和軍事用品製造商, 在1866年發明了矽藻土炸藥(Dynamite),其後更取得專利。可是,主張和平的他為到其發明的炸藥從此被用作戰爭武器感到十分感慨,死前因而立下遺囑,把他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基金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人。在1901年諾貝爾獎創立了五個國際性獎項,包括:和平、生理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和文學。諾貝爾和平獎由挪威議會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頒發,每年9月至翌年2月是提名期,10月產生諾貝爾獎得主,而每年的12月10日則會舉行頒奬典禮,並派發獎金,宗旨是表揚「為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政府和建制派若果認為基本法應有其「彈性」,那麼沒理由接受不到諾貝爾和平獎對於其宗旨和評核準則也有點「彈性」,陳生擔心諾貝爾會因而被「激親」顯然只是其主觀投射,真正想「噴血」的可能是他本人,請保重身體。

那頒獎禮上的空櫈

201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由劉曉波獲得,表彰他長期以非暴力方式在中國爭取基本人權,是第一個獲得此榮譽的中國人。然而頒獎禮上孤獨的空櫈成了諷刺的象徵符號-劉曉波是繼曼德拉和昂山素姬後第三位獲獎時遭其所屬國家刑禁的和平獎得主。

有了曼德拉、昂山素姬和劉曉波的先例,這次雙學三子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確是合乎了某些範疇上的資格,建制派認為有爭議之處亦不難理解,單就「和平」的定義,民主派和建制派已很難達成共識。不過黃之鋒、羅冠聰、周永康,再加上周庭,在這年多內先後被奪去立法會議員、或因與政治有關的行為或立場被判入獄,又或被剝奪參選立法會議員資格,很難不會受到國際關注,並且視之為政治檢控手段,損害香港的法治、民主、自由和公民權利。建制派當然可以大放厥詞否認,指一切都是他們「罪有應得」,筆者固然不會認同,但卻想反問建制派和中央,在策略上為甚麼如此失策,讓「外國勢力」有機可乘?

DQ事件政府反應過激,弄巧成拙

可想而知的是,中央對是次提名會有多不滿,視之為挑釁也不難理解。上次,中央政府外交部認為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給罪犯身份的劉曉波完全違反該獎的宗旨,並視之為一種褻瀆,批評諾貝爾和平獎已成為「諾貝爾政治獎」,成為西方政治工具。這次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三子代表了「某種分裂及衝搫國家主權的聲音,事態比劉曉波嚴重」,因為劉曉波只是推動憲制改革。但反過來說,民主派也可以說三子以盡量溫和的手法守護被逐步侵蝕的一國兩制和憲法,以和平和民主手段爭取香港政治改革,捍衛香港受《中英聯合聲明》保障的法治、言論自由和高度自治,並沒有做出任何實質行為分裂國家主權,事態輕微,只是港府反應過激,反而引起國際高度關注,弄巧成拙。

香港政府為了DQ未必一定能勝出補選的反對派使中共國際形象和外交關係進一步受損,林鄭班子和代罪羔羊(選舉主任)該當何罪?說好的「大局為重」呢?從「港獨思潮」到「一地兩檢」到「僭建風波」到「DQ風暴」到「『諾生』提名」,中共領導層看著這班不分輕重的「豬隊員」真的不知道會有甚麼想法。

最後節錄幾句網民的留言俾大家輕鬆下:

「謝拉特姓謝,彭定康姓彭。」
「點解得諾生會嘔血?因為賽生和德生唔係人。」
「當奴侵呢?姓侵呀?」
「賓先生,肯肯定姓陳,無理由姓周姓張。」

多謝陳恒鑌先生提供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