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吾識大戲 吾行正道

吾識大戲 吾行正道

「萬千星輝百樂門」,二月十六、十七年初一、初二兩日於紅磡高山劇場上演,由梁煒康、黎耀威「新世紀粵劇」團隊製作,每場逾千門票售罄,江湖地位日漸肯定。

首日,七點半開鑼,直打至十一點半,百分百心機一擔擔。「吾識大戲」今次編演新故事,旨在宣揚「吾行正道」:吾等粵劇仝仁誓要堅守正念、敬重師尊以遵行正途。

話說一窮鄉小村,阮兆輝飾之武師父年邁體弱,命八歲時撿回的武德鼎(即黎)赴省城尋師兄武德書(即梁)。豈料師兄不特未在曲藝界大展功夫,且只與賣發財、賣美容、賣豆腐的戲行中人於市廛搵食,彼此一輪唏嘘撞擊,决意往「百樂門」投名状。

「百樂門」者,俊紅塵(陳鴻進)斥鉅資之戲班劇場,唯當時女性於行內無地位,遂悉心栽培契仔高務遠(黄成彬)。俊老板見投名狀欲演「武松殺嫂」,允予排練,但西門慶須由契仔擔綱,高向來恃靚懶散,疏忽曲辭,骨牌效應之下,人人大受影響,綵排一塌糊塗,合作告吹。

下半場,師兄弟倆夢迴大唐大宋,「梨園」楊貴妃、蒙元關漢卿、明末湯顯祖,迄今當代清朝,武思苦(阮兆輝)擅呃識騙、「紅船」三妹姐(鴻進)等等,在在皆有寓意,總之,無論姓名、綽號、藝名、橋段、曲辭、對白,全部意在言外,寄托深遠,乃至謝幕時,煒康灑淚感言,耀威爆料:佢喊咗好多次啦。

作為關心文化的行外人,有幾點疑惑:單張「豐姿」之豐,形容王婆、俊婦豐滿或恰可,否則沿用「丰姿」為上;元寶奎一時大意,將「遂心」誤作「逐心」;「我們、他們」是否我哋、佢哋為宜(粵劇務須用文言、口語,一般書面語大忌,五十年代薛大師唱做給北京阿爺聽的語體白話版本粵劇,堪作歷史現象研究);字幕「眉稍眼角」之稍應係梢,其後則正確;字幕二度「記念」,意為紀念,二者雖有時通用,似以後者為合;偷情句之「十二時」,改成「子夜時」較佳;「拚」字上去聲似誤,此字粵語不同「拼」。尚有他例乎?吾不知,勞請編導監製自尋(煩惱,一笑)。

值得一提的是:「揠苗助長」,此有關教育法則之成語,被意思完全不通之「拔苗助長」佔據了太多書本、文章及廣播,幸而該晚正確無誤,實為正確傳承榜樣。舞臺的唸白和字幕,一再出現「承傳正念」「宏揚正道」字句。的確,粵曲粵劇大大有助粵語正音,先輩前賢的發音亦真切準確:不論入聲及平上去,陰陽抑揚,合口開口,鼻音輕重,聲聲慢,音音清,韻律婉轉鏗鏘。

「初一梗係要開戲」,為梁煒康引述戲中「師尊」輝哥之語。農曆新年做大戲,一向乃戲行傳統,大鑼大鼓,符合新正熱鬧氣氛,尤其是鞭炮禁止後,噼哩啪啦欠奉,「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户慶更新」,只能見於門聯,鑼鼓喧天,益形珍貴。

高潤權、潤鴻昆仲與眾樂師拍和,牡丹綠葉,襯托聲勢,細緻優美。

最後,要畧談拍手問題。

是晚演出,舞臺上下,互動其實相當熟絡。謝幕過程中,武師、舞姬及眾演員,一層一層鞠躬,梁更強調人人都是演員(即係冇㗎哩啡),特予多謝,於是,觀眾聽眾鼓掌,演出者亦拍手,不過,細心比較,和大陸舞臺上表演者由始至終你拍我也拍仍有分别,「百樂門」部份演員只是鞠躬為禮,並未拍手,部份則間歇性地拍。筆者明白演員有時會表示互相鼓勵或欣賞,拍拍無妨,但臺下掌聲,是對演出成功的回報,含有多謝之意,臺上跟着亂拍一通,到底是誰激勵誰呢?

附帶一問:「甚麼叫掌聲鼓勵?」還有,「請大家熱烈鼓掌!」掌聲或鼓掌,不是自然而然的嗎?怎會需要提示呢?這不是老點嗎?

#老點,粵語,國語可能是老指揮;至於普通話,不知道有沒有「普遍通行」的對譯。

「普遍通行」四自是「普通話」的官式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