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粵難粵礙-香港少數族裔學習漢語的迷思

粵難粵礙-香港少數族裔學習漢語的迷思

攝:Alex Leung

近日注意到南華早報一篇討論香港少數族裔學習漢語時,應該學習簡體字和普通話。不禁引起筆者思考,是否有這個必要性呢?

首先,文中提及到學習簡體字和普通話主要原因是易學,但試想一下,易學是否可以與在日常生活可使用到掛勾?我們看看香港社會普遍使用語言情況,粵語長久以來一直屬於社區主流語言,亦是其中之一官方語言。英語亦因為本地時代背景以及經濟模式因素,佔據香港官方語言,以及商務語言。另外,回歸後,政府提出「兩文三語」的語文政策,以及近十年香港一直積極開拓大陸市場,令普通話在近年開始日趨普及。以下是我就觀察所得近年社會使用三語的情況:

螢幕快照 2018-03-08 上午11.13.09

根據上述情況分析,香港以粵語和英語在香港為主流語言。在我們要討論少數族裔應用甚麼語言和字體規定前,我們要思考的是:「他們為何要在香港生活」、「少數族裔為何要學習漢語」。

在早期英殖民地時期,尼泊爾人及印巴人被英國人召為雇佣兵,擔任警察、士兵或護衛等工作。因此他們在香港落地生根,現在在香港生活的少數民族已在香港延續到第二、第三代。而從《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少數族裔人士》中可見,本港少數族裔人士在家交談使用廣東話者達30.3%,而普通話則只有1.3%,另外接近一半(48.6%)的少數族裔人士均能說廣州話。報告中更提及到,巴基斯坦人與泰國人的中文讀寫能力尤其高。由此可見,粵語是少數民族的首選的生活語言,而普通話在香港生活環境中是非常用語言。 再者,在香港政府推動「普教中」的陰謀未能完全得呈前,香港現時所有主流學校和指定學校在中文課中的教學語言亦是粵語,這樣的環境下,普通話實在難成大氣候。另外,在香港,無論是購物,公共交通工具,都是以繁體字為主。而在學校中,香港學制下,所有教科書都以繁體字為主,少數民族在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就是繁體字,若現在要求他們以簡體字,恐怕日後他們以後連到超市購物的技能也喪失。加上,香港達普通話水平測試二乙水平中學中文老師(即「普教中」資格)只有三成以下,我姪兒正就讀教育大學中文系學生,曾向我反映眼見身邊同學普通話水平遺憾,實在難以想像如何提供足夠的普通話教學資源予少數族裔。現今的學者「砍腳趾避沙蟲」認為粵語和繁體字難學,於是要求少數族裔學普通話與簡體字,令香港教育政策成為退而求其次的劣馬,跑得落後,跑得離經畔道。

加上,文中亦提到可以培訓一堆「會普通話的少數族裔」考取大陸大學。筆者見這觀點後,感到可笑,試想一下,這不是在推他們破戒,中國人可謂最會吃豬肉的民族。大陸飯堂特色是大鍋飯,除新疆等回教地區外,基本上是沒有清真認證食品的餐廳。嘻,民族大融合,讓他們可以見證中國人的「吃四方」、「只要是背朝天的生物都可以吃」。

本人認為,現階段最有效的方法是,香港政府真正研究如何推行「融合教育」,不只是出份建議報告,提出幾項「換湯不換」的藥建議就了事。真正要構思的是,如何培訓一推專業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老師,而非想以詭計將一堆植根香港幾代的非華語香港人趕回「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