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鄭敏華:裸買 – 從個人到資源管理的減廢運動

【文化論政】鄭敏華:裸買 – 從個人到資源管理的減廢運動

小店把原來即用即棄的竹籤改為重用的膠籤,聚沙成塔,環保就是從肯去想像開始。

使用手巾可以減少使用紙巾、自携杯外賣咖啡可以不用紙杯加膠蓋、改用肥皂可以免卻裝載沐浴露的膠樽、堂食或自備食物盒可以避免使用發泡膠或紙盒、到街市購物,新鮮蔬果一般是沒有包裝,自携購物袋該是幾年前已開始的事,理應盡量少用膠袋。

大家只要肯逐一去檢視自己生活的細節,每天減少即棄的用品、要過相對地環保的生活其實算不上很困難。當然,香港人慣了早出晚歸,也多年積累了即用即棄的習慣,儘管明知政府每年要花費數以百萬計的公帑去處理垃圾,兼堆填區快將爆滿,我們還是可以理直氣壯地每天豪扔垃圾而無所婉惜。

環保運動新潮

綠色團體在香港推動環保運動應有20年以上,過去主力推動政策改變、亦對大企業的環境責任有所要求。特區政府去年初亦終於提出長遠「垃圾徵費」的計劃,藉以舒緩堆填區負荷,及應對全球氣候暖化的問題。污染者自付原則無疑可透過垃圾徵費而有助闡釋,但香港政府缺的不是錢,垃圾徵費若最終又大額增加了庫房收入而減廢幅度不似預期,那豈不是變了「付費污染」這敵環保的土豪姿態?

民間團體去年中發起的裸買運動,則是針對個人,嘗試反思生活並作出微少改變,期望可以聚沙成塔,進而逐一步檢視各行各業運作如何可更便利大眾每天減廢,是一場概念逆轉的推廣。運動感染了台灣民間團體的引用,及取得香港方同意再在台灣加以發揮;台灣電視台民視日前的專題節目報道便形容,「裸買運動,正因為「裸」字的奧妙性,讓長久已來略顯疲態的議題孕生出新活力。」

逆轉概念的推廣

「裸買」,即購買無包裝的貨品,消耗是貨品本身,應致力免去外在不必要製造的包裝垃圾。表層意義與昔日的「BYOB」(自備購物袋)相若,但名字的定義卻是由運動本身的內容去使之不斷豐富。運動一路推來,由口號,到嘗試推介裸買小工具,再到鼓勵手作人研發廢棄物料製作新產品(例如由收集爛雨遮而來的防水布,加上酒店每月更換的毛巾而縫製成的雨遮袋,把垃圾變成資源),未來將進而思考透過科技輔助推動社區生產及供求配對等。運動在沒有資源、由下而上的蘊釀,有目標卻又見歩行步,不斷與各機構結連協同,應可逐漸凝聚到一股新環保生活的態度與文化。

可以分享一個不因小善而不為的例子,「裸買運動」在外賣食肆密集的葵涌廣場推廣後,有經營「湯灼小食串」的小店負責人表示,過去他們是使用即棄竹籤將各款食物串起,以供顧客自助挑選的。自從運動出現後,他們忽發奇想,便更換了可重用的膠籤,白灼食物前順手拆去,散件處理入碗,從此每天就大概節省了一千枝竹籤,言則一年便是30多萬枝了。的確一枝竹籤易折彎,聚萬枝就不得了,聽來都有些震撼和感動。負責人說出來時,也看得出她為自己的小聰明帶來改變,親手成就了美事而自豪。

人人可以創意為生活帶來改變

實在,一個人、一間店、一個商場、一個企業集團,甚至是政府部門管理的公共設施,只要有清晰的目標,肯每天在地的觀察和檢視問題成因,在配套與營運上作出改變,讓身在其中的人共商對策,要在這城每天各處減少浪費物資,總有些「何不竹籤變膠籤」這種一念間逆轉概念的創意方法。

創意思考,我相信大多時都不是天馬行空,天降靈感,而是源於對生活的觀察、不習以為常,要環保的確要敢去想像垃圾房未來不是垃圾房,而是社區資源重組的空間,可以創造本土經濟、本地就業。

作為關注香港可持續發展逾十年的民間團體一份子,其實已經看見這些想像在香港多處萌芽發生,欠的是如何與政策主流逐步銜接,更多角度介入議題,讓更多人把減廢、重用、回收等習慣不勉強的融入生活,直至成為常規。

作者為思網絡總監

文章刊於2018年3月26日信報專欄。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