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起幾多,炒幾多?

起幾多,炒幾多?

政府多番表示辣招已經令私樓市場沒有投資炒賣,樓價急升是因為港人「剛性」的「自住需要」,以此為理由支持繼續賣地起私樓,但是「起多啲比用家住」是否真確?

1b

根據《香港物業報告》提供的住宅單位入伙用途數據,由2004至2016年間,一手單位的自住比例由94%下跌至65%;相反出租比例由6%大幅增加至35%,即是每十個一手單位,就有三個半被投資者買來放租賺回報。現時一手樓供應已被投資者蠶食,甚至在政府推行辣招(2012年)後不減反增。投資氣氛熾熱下,政府繼續賣地建私樓,究竟是解決房屋問題、抑或滿足炒家胃口?

1c

近年,投資者每年購買的一手單位出租數量愈來愈多,由2004年每年752間(佔同年一手樓總銷量6%),持續上升至2016年的每年3162間(佔同年一手樓總銷量35%)。可見現時一手樓買家當中,愈來愈多是手持資金買樓收租的投資者,而不是為解決居住需要而置業的一般市民。

數據反映的另一個現象是投資需求在不同地區的影響程度不同,港島和九龍的一手住宅市場受投資需求影響特別嚴重。以2016年為例,出租單位佔港島區新單位供應高達77%,而九龍區則佔42%。即是說,富有的投資客搶購了港島和九龍區大量單位,令真正需要置業者捱貴樓,或搬到偏遠的新界居住。

當然買樓投資的業主將來會把單位放租,但這些單位的租金,必然會隨樓價節節上升,結果是一手樓的租盤大多租予高收入人士,不會減輕普通市民的租金負擔。

1d

現在政府房屋政策最大敗筆,在於將投資客通通當成真實居住需要,拒絕將投資者市場與用家市場分流,導致私樓「起幾多、炒幾多」,同時間拒絕改變公營房屋供應不足、入住資格苛刻的問題,導致市民直接承受私樓的天價樓價和租金。若政府有心全面解決問題,其中一個方法是重新定位公營房屋的角色,並釜底抽薪,減少賣地,從而撥地興建針對不同階層居住需要的公營房屋,讓無法負擔天價私樓的普通市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