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如何做個自由人?

如何做個自由人?

周保松在《自由人的平等政治》中,把他的政治哲學思想有系統地闡釋一遍,並反駁某些人認為自由主義具有價值虛無或中立的特性。舉個例,他在第138頁指出,個人的自由選擇含有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e),會加入考量傳統、文化、制度和主流價值標準等影響,並非完全任意和主觀的。

去到《哲學有偈傾》,周保松用精簡語言,扼要闡析自由主義,自成一格,縱然主持以社群主義提出質疑,他都從容化解,可見他早已把有關的哲學問題想得很透徹。看了這集節目,就等於吸取了他著作的精華。對哲學有興趣的朋友,是很好的入門課。就算無意深究,但關心香港未來,崇尚自由、民主和法治的人,我也強烈推薦她/他們花不足一句鐘時間看畢它。

原因在於,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但對自由的理解,假如停留在從心所欲的層次,那我們很難有制度和文化上的深度保障,很容易就會被一些短視和功利的所謂理由侵蝕。特別在現今嚴峻的政治環境下,提升公民素質不是口號,而是有深耕細作的必要性。認清楚自由和平等的關係,背後又需要怎樣的文化建設和社會條件為後盾,絕對不止於求知那麼簡單,而是有給予人堅守下去的理由和指導思考/實踐方向的戰略意義。

作為看過《自由人的平等政治》初稿的人,我有份硏究起一個怎樣的書名,方能表達作者思想的精粹。對於周保松的自由主義理論,我當然不會有讚無彈。當中我最常用的質疑,來自佛洛姆的《逃避自由》:人有逃避的心理結構和機制;在孤立無助和自感渺少的情況下,會產生巨大的焦慮和無力感;為了消解它們,人會放棄自我/自由,擁抱一個強大的獨栽者,或做出一些最終會傷害自己的破壞行為。

周保松的自由人理論,基於很理想的假設,對人有很高的要求和很浪漫的期許,但環顧社會和我們身邊,合符他描述——例如自由人有道德意識,能夠知對錯明是非,並願意服從道德的要求——的人其實不是那麼多。人比周保松想像中軟弱、矛盾和喜歡自欺,道德意識的強弱,亦往往取決於道理是否站在自己一方。傘運之後,充斥於社會的犬儒/批鬥風氣,正好說明這一點。既然理想與現實差距這麼大,你不仁我不義,不是更合情合理嗎?為何還要做吃力不討好的事,隨時良心被人當狗肺呢?我們還有甚麼理由信服周保松主張的那一套呢?這些問題,不止周保松,每個希望明天更好的香港人都值得思考下去。

答案從來不易,這叫哲學,也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