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繼續吹】探完劏房戶做show,又借老人家過橋?

【繼續吹】探完劏房戶做show,又借老人家過橋?

成班地產商撐腰的「團結香港基金」日日話土地需求要十萬九千幾公頃,先至夠香港人住。於是就連政府都被大到腳軟,昨日找兩個連名都不肯出的發展局同規劃署官員出來對傳媒「解畫」,講上年政府花好多人力物力做的《香港2030+》土地需求估算報告(亦是這次土地供應諮詢的主要數字依據)「做錯咗」、「估少咗」,無照顧到香港人要改善居住空間、新增的醫療、安老及社福服務需求喎。

解釋即係掩飾。我地睇返《2030+》文件:

(一)人均居住面積已改善25%,住用地積比仲低到3.6

政府話至2046年要提供100萬個新住宅單位,然後就計100萬個單位會產生1,670公頃土地需求。這數字是用單位建築面積平均807呎、住用地積比平均3.6來計的。目前平均住戶人數是2.8、將來是2.7人,807呎已經好decent;當七成實用率,人均居住面積都比現在多了25%。地積還低到得3.6?洪水橋新發展區市中心的住用地積比是5.5至6.5,好多公營房屋都是6或以上。平均值3.6確是住得好好呀,大概就是白石「天賦. 海灣」十幾層的規模,不過如此低密度的住宅,我們小市民有誰買得起呢?

(二)醫療、社區設施的比例已較現有基準計多60%

《2030+》的醫療及社福服務用地需求是計入「與人口相關設施」項目內,屬於「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用地的343公頃土地需求。343公頃按2014-2043年人口增長98萬人、乘以人均G/IC用地3.5平方米得出。人均3.5平方米是古洞北新發展區的規劃比例,《2030+》文件講明:「因為古洞北是近期規劃的大規模新發展區,所以較能反映最新的標準與指引,同時亦能提供彈性及緩衝。」即係已經計得好鬆動。以香港人覺得好好住的沙田為例,它的G/IC用地比例也只是人均2.2平方米,古洞北比現在的沙田再改善了60%。

(三)新增土地不保證能用在安老設施上

自從政府2000年後開始諗縮數,取消了按人口提供安老服務的規劃標準,才導致服務單位無法增加,就算增加了都無地方用、要用市值租金租私樓/商場舖位開業的艱難局面。政府一日不重訂安老院、長者中心的規劃標準,就無任何政策或機制確保新增土地可用在長者身上。搵地之前,請立法及修訂標準保障老人家先。

重溫上年九月的報導,政府明明特登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舉辦工作坊,講解《2030+》的土地需求估算,「為了成員討論時有共識,決定為不熟文件的成員惡補。」當時提到熟讀份估算對於搵地工作好重要,現在就含糊其辭話土地需求遠高於1200公頃,但不會在公眾諮詢期間發布最新估算數據「以免造成混亂」。真係媽....我好亂呀!現在才找不肯出名的官員來放風,是想製造「好缺地」輿論,左右民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