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地說農》之二:春旱

《在地說農》之二:春旱

踏入4月中下旬,不少本地農夫都感受到:今年的春旱特別嚴重。

香港的年均雨量超過2000毫米,數值上非常可觀,但因季節分佈不均及欠缺貯水的湖泊、河流,水資源談不上豐富。而農田的春旱問題,往往會在4月出現。

郊野的水資源在溪流中匯聚,而山脈和樹林,就好像大海棉一般,將雨水吸納,再緩緩釋放。因此,農田旱季一般不是出現在冬天,而是春雷未至、但水貯備又呈乾枯的月份。

以下兩個時機的間距,會直接影響每年的春旱程度:

  • 入秋後最後一場大雨
  • 回春後第一場大雨

香港的雨季大概在秋分(9月下旬)結束。農夫都清楚「秋颱」對農田影響最大,因為會破壞剛秋播的農作物;但在水資源角度來看,秋颱對補充旱季水源有着一定幫助,可延緩春旱。

至於春天第一場大雨會在甚麼時候落下,倒不容易估到。春季不時有冷暖氣流相遇,偶爾會出現雷雨,但如鋒位雨帶不在香港,未必會帶來多少雨水。早前,就有雷雨帶在深圳上空經過,偏偏不肯前臨香江。

春旱影響既看天時,也看作物。理論上一些農田在2、3月時已經缺水,但因這時陽光偏弱,春播作物往往尚未定植,農田耗水量較低,故問題未算嚴重。但到清明(4月初)之後,日光漸長漸猛,春播作物又已陸續長大,蒸騰作用轉趨活躍,水資源因此變得緊張。

本地農夫的灌溉水大概分為幾類:溪水、井水及水塘水,一般來說會是溪水先枯,後兩者較緩。不過今年4月底時,很多水井也都枯了。香港大多數人由於慣了依賴東江水,對春旱沒切膚之痛感受,某程度上,這也是香港人經浪費水資源的主要原因。

遇到缺水時,求神拜佛也是人之常情。上水華山有一塊「求雨石」,是上水廖族清朝道光年間修建的。或許,我也該帶備祭品上去誠心禱告,祈求快點下大雨。

(天氣預報今天會下大雨,希望成真。不過昨天是「立夏」,即使下雨都已不是春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