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方言定位到文宣的滲入

從方言定位到文宣的滲入

現在學普通話,越來越政治化。

近日宋欣橋教授的名字在臉書洗版,對於他對母語的「再定義」,網上已有許多說法,在此不再重複。其實一個人在自己的文章寫出自己相信的觀點,可以說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宋教授曾經在國家語委工作,他的研究文章與國家政策同一論調。如果筆者明天寫一篇關於粵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彙,和普通話差異很大,要說它們是不同語言的,也不是完全說不通。事實上,許多對香港人學習普通話的研究中,把普通話視為第二語言學習,這亦無不妥。在言論自由的社會,在合法的情況下,說什麼都可以。

然而細閱《淺論香港普通話教育的性質與發展》,宋教授把學習普通話是作為中國人的一大任務,他的主要觀點就是所有人都要學普通話,這樣可以避免各個地方之間出現溝通困難。他在文中提及:「香港漢族人的母語是漢語。當然,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是屬於個人身份的認同問題,那就另當別論了。」。其實學習普通話,跟自己是否中國人,是不是有必然關係?

筆者並無確定的答案,然而他這番言論獲教育局收入官方網站,從另一個角度看,是否說教育局也同意學習普通話是一個政治議題?這顯然是文宣。

可悲的是類似的例子並不少。記得不久前陳惜姿老師就曾經分享過她就讀小五的女兒的教科書中,有一課《永遠記住:這一時刻》,內容是說汶川地震時一位老師奮不顧身救人的事。陳老師覺得這事可疑,於是上網一查,才發現這篇文章所描述的內容都是假的。

小學的教科書如是,大專的教科書亦不遑多讓。筆者教的普通話科,其中有一課描述一位年青人早年在北京工作,但礙於樓價飆升,以及空氣污染的問題,他不得不搬離市中心,遷到近郊生活。課文末段,青年這樣描述:「不過幾年後,樓價肯定會穩定下來,空氣污染問題解決了,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又再回來的時候,我自然又可以搬到市中心。」筆者讀到這裏的時候,學生在下面偷笑。現在的大專生尚且知道文章有問題,還會偷笑,不知道將來,懂得笑的還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