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以科技及基本經濟原理増加房屋供應

以科技及基本經濟原理増加房屋供應

思言財雋成立三年以來,人口政策及香港市民住屋需要均為我們高度關注的議題。兩年前當「沉默大多數」還未有共識前,我們已開始建議應從問題源頭着手,削減新來港移民配額,並鼓勵政府大力發展囤地、丁地、棕地和軍事用地。今年初特首以劏房户兒童福祉為借口,藉詞推動大型填海;我們即與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土地規模、平坦地勢、發展之方便及現有交通網絡配套比較,高下立見,突顯出林鄭捨易取難方案的無稽。

近日再有經濟專家指出房屋供應短缺實乃偽命題。我們日前引述交銀國際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在 《iMoney Focus》提出「...本港單位280萬個,連流動的住戶250萬個,單位多出戶數一成..... 即使容許3至5%的自然空置率,亦仍有達5至7%的「不必要空置率」可從私樓擠出來。別小看這比例,只要計計即知有十萬個以上單位。」

根據羅家聰先生的分析,這反映有人囤積居奇。其實數年前坊間已提出「物業空置稅」,但直至此刻,這些數字和建議仍停留在學術理論層面。要是香港真有這麼高的空置率,我們可以怎樣釋放該批單位重回市場呢?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誰人或那一批公司持有大量空置單位。在這大數據年代,政府只要統籌差餉物業估價署和稅務局即可。任何樓宇在獲取入伙紙之後,便需要登記業主及繳交差餉;而另一方面,當業主租出單位之後,他們必須向稅務局申報並繳交税款。因此,政府可透過身分證明文件號碼(個人)或公司註冊證號碼(公司),將兩面數據聯繫上,即可鎖定那些人或公司持有大量物業並沒有出租。

在全球量化寬鬆低利息、香港沒有空置稅的前提下,業主縱使不租出物業,其相對成本亦不高,大不了只是輸了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要改變現時「有樓冇人住」的情形,政府在鎖定目標後,必須徵收有阻嚇力的稅款。特區政府可以參考加拿大溫哥華市實行的「住宅空置税」(Empty Home Tax),例如只要業主持有的物業是符合住宅之定義,全年超過6個月沒有租出或自住,亦不符合各項豁免要求,政府便會向空置物業的業主徵收物業市值1%(或更高)之空置税。這可鼓勵業主在合理的時間內,將物業以市價出租或轉售。

我們明白要政府覓地建屋並不是容易的事。事實上梁振英及林鄭政府這六年的表現亦告訴社會他們只是空喊口號,而不是真正急市民所急。他們不單不採納第一段所提出的任何建議,就連討論辯論的興趣都沒有。但要他們找一百數十個程式員,將現有兩個部門的數據聯繫上來,再透過建制派控制的立法會立法徵稅,以增加業主成本來重調供應,這是絕對不難的。 請特區政府拿出他們的誠意來。

思言財雋致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八個建議
橫洲棕地 傑志球場 不單是土地建屋問題 更是香港人口問題
地鐵爆㷛一樣系人口問題
特首向環保團體開拖的啟示

思言財雋 Financier Conscience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