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領展做乜愛本土?

領展做乜愛本土?

路過彌敦道700號,但見正在裝修,圍板上的廣告畫,以年輕人為主角,唐樓和雀籠陣為背景,盡顯本土特色。創作者古老當時興,相信和近年的仿古潮有關。除懷舊冰室外,一些新開張、標榜潮的商店,都喜歡加入一些代表舊香港的設計元素,例如吊扇、板間房、紙皮石和當鋪招牌等花樣,反映這些富象徵意義的符號對新一代頗有吸引力——或者希望從中找到一種身分認同,與香港文化的根取得某種心靈上的連繫吧。

諷刺的是,彌敦道700號乃領展的新項目——領展於2016年向政府產業署以59.1億元購入貿易署大樓,改裝成現在取名為T.O.P 的商場。而領展最惡名昭著者,正是把經營多年的小店趕盡殺絕,使具人情味和本土特色的社區變成單調乏味的商場。偏偏領展的市場推廣部以這些被抹殺掉的文化要素為賣點,因為,她/他們知道這些東西才是寶,才會吸引到對香港有感情的年輕人(內部裝修是否同樣重視本土便不得而知)。

她/他們沒有用領展翻新過的商場面貌,或經市建局重建的街道風景作招徠,正好說明領展(和市建局)的所作所為無甚足觀,甚至與這個城市的文化建設與承傳為敵。領展高層市儈,急功近利,除了不理公屋居民要捱貴餸,不顧小租戶的生計,還出賣香港重要的文化資本,一心以最短時間交出最亮麗的業績,賺最多的花紅。

筆者早幾天到過沙田和大圍幾個屋村,最有印象是隆亨邨商場——中庭以透明的拱頂,採集自然光;再巧妙利用兩排方柱,撐起二樓通道,配合天花的鯨魚骨架設計,懸著古典吊扇,蓋成一個有科幻感的購物和休憩場所。這商場的內部設施雖有翻新和改動過,但前衛的基本結構和格局並無太大變化,已屹立三十五載。

相較之下,隆亨邨街市的變動更大,由內至外都面目全非,但品味庸俗而欠缺個性,只是生硬地把中產超市的裝潢強加於一個公屋社區,再起一個英文名M.C.Box,便以為粉絲會變魚翅。(瀝源邨街市也正改建,恐怕凶多吉少)實際上,空間設置最忌格格不入。居民未必講得出怎樣的空間有助提升生活質素,但起碼會被豪裝和雞腸搞到周身唔聚財。

隆亨邨商場雖不華麗,但脫俗得來低調,和基層市民的社區有一種融和的協調感。由此可見,新不一定好,最重要是有無品味、眼光和有沒有heart。領展高層精於玩財技,無社會責任感、無文化修養也不成問題,一樣賺到盤滿缽滿,多少反映現時的金融遊戲「賞惡罰善」:對自己有利的事往往對公眾有害,但只要不犯法就行。

領展高層對社會大眾貢獻過甚麼呢?當年房署把商場及停車場等資產注入領匯(領展前身),一班管理層(期間換過人)差不多為所欲為,怎樣魚肉商戶和居民都可以(林鄭也表示束手無策,似乎她只是在無權無勢的異議者面前才好打得)。十多年後竭澤而漁所得反過來有本錢買起政府資產,玩轉型做地產商,另類白手興家。為何經濟掠奪行為不受到制裁,還豬籠入水呢?

主流經濟學者強調,公共資產私有化釋放公共資源的真正價值,對社會有利。但現在應該看清楚,釋放的價值最終落入誰人的口袋裡(然後又因制度對其有利,賺得特別多,反過來又作為他們有本事的證明,這是甚麼本事?是會令社區更美、更宜居和更有人情味的本事嗎?)。大資本家有機可乘,將屬於公共的有限資產高價轉讓,賣來賣去,每升高一個價,背後就有不知幾多個小老闆和員工做多不知幾多個鐘頭,要賣多不知幾多個麵包或幾多碗麵。政府本應要保障叢林資本主義中的弱者、受害者和受損的物事(公益所在),現在「釋放」給市場,便不能再保障,究竟對社會有利,實情對哪些人最有利呢?是否食人唔吐骨就金腰帶,忠忠直直做事就無屍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