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歷史的再現:如何講《末代皇帝》故事

歷史的再現:如何講《末代皇帝》故事

終於在大銀幕看了《末代皇帝》。雖然坐在較前位置看3D電影實在是相當辛苦的觀影經驗(眼鏡和位置都令我不適),不過看畢百感交集,再三咀嚼餘味更豐富。

晚清以降的中國近現代史千頭萬緒,不是有相當認識的話即使是本國人都難以梳理出頭緒。反而貝托魯奇拍這段中國近現代的史詩,即便畫面上的中國歷史人物講英文有多彆扭,最終呈現的卻是超越政治興替的一部史詩劇。

電影取材自《紫禁城的黃昏》(即是帝師Johnston所著)與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還有溥儀其人遭遇史事。雖然說以「溥儀」其人為核心,但電影敘事中的視角穿插轉移相當精緻。我看其改編最妙之處,是加入典獄長的視角:電影敘事角度除了溥儀的回憶與供詞等主觀視角之外,還有典獄長閱讀《紫禁城的黃昏》的片段。(亦不消提,典獄長在孔中「窺淫」,偷看溥儀同性之愛)

審判下來,對質到溥儀是否自己逃往日本領事館,典獄長引Johnston說法,卻換來溥儀說「Johnston是個騙子」(畫面呈現更多的卻是二人的師生之誼。如果他是騙子,那麼這些片段都是「非真實」的),兩種「真實」互相衝突:到底Johnston的書寫和溥儀的供詞,哪個較接近真實?電影觀眾正在觀看的、對溥儀一生的「再現」,又其實再現了甚麼?當中所要求觀眾作的判斷,又何嘗不是「邀請」觀眾一同參與審判?

而我之所以說其「回歸溥儀個人」,亦因為一些「正路」的敘事安排:兩條敘事線在不同環節上互相呼應,用不同片段或時刻去觀照溥儀一生起跌;「門」與「蟋蟀」的意象,呈現電影中的溥儀一生人被不同的門幽禁、而其命運也如蟋蟀一樣,只能任由擺佈,在沒有利用價值後便被棄如敝屣。(最後一場皇座下的蟋蟀甚至可稱魔幻了)這個做法之「聰明」,也在於可以將複雜的歷史背景以外,集中呈現溥儀被大時代捉弄的命運、與及其權力與自由的夢與幻滅。

(題外話是,我經常覺得,或者「中國電影」一直都被「政治」咀咒,要拍歷史題材,總難以避開任何一個陣營立場的史觀,要表達出相應的史觀才有價值。我也能夠想像,《末代皇帝》大概會招來「去政治」、「道德曖昧」等等的指責。只是,最後溥儀觀看滿洲國人體實驗而受震驚的一場,不也是貝托魯奇同情溥儀、相信他是無辜的傀儡的一個證明?)

《末代皇帝》的攝影對不同空間的呈現也相當賞心悅目,可以看這連結的影片。(天津舞會一場令我聯想到「大正浪漫」的情境——畢竟那是同時代的新潮審美吧)可是不知是座位太前還是放映Copy質素問題?電影3D化的效果倒沒有想像中的好,甚至有Out Focus等情況出現。認為3D化效果理想的朋友都可以談談。

作者facebook專頁
作者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