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土地大辯論】土供組首赴民間諮詢 市民:開發郊野公園就似蠶蟲

【土地大辯論】土供組首赴民間諮詢  市民:開發郊野公園就似蠶蟲

19/6 土地大辯論,土供組首赴民間諮詢

市民:開發郊野公園就似蠶蟲。

「蠶蟲食樹葉永遠都係由邊食起,最後一啖都係邊緣嚟架!」

* * *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為「土地大辯論」舉辦講座,邀到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與會,若干成員亦在座旁聽。

黃遠輝率先發言,他說土地供不應求,差額逾千公頃,未來急須覓地,否則輪候公屋的隊伍上樓無望;劏房戶脫困無期。他們沒任何前設,提供 18 個選項,鋪陳利弊,供市民取捨方案。

但市民的批評排山倒海,主要在兩方面:政府早有前設;邏輯本末倒置。

* * *

1b

吳卓恆:唔係供應問題,而係分配問題

土地正義聯盟的吳卓恆說,儘管經持份者努力爭取,反對東北規劃佔諮詢結果絕大多數,但政府依然不算數。技術官僚每每以「專業」凌駕人民意願,尤以城規會為甚。

他批評政府只肯用《收回土地條例》供市建局收樓;在橫洲沒收居民家園,卻從不敢用條例針對地產商屯積土地。根據內容,條例對任何土地一體適用。

吳亦質疑 18 個選項從何而來,諮詢的選項已遭篩選,再給市民有限的選擇,在座市民俱然其說。他期許沒有前設,由下而上的民主規劃,但諮詢架構只重專才而鄙視民間。

最後他指斥諮詢的邏輯根本錯置。香港的單位其實充裕,甚至遠多於港人居住需要。不過少數富人和公司坐擁大量單位,用來收租、投資和囤積居奇。政府一味只求覓地,增加供應,但吳認為癥結不在短缺,而在分配。增加供應不過捨本逐末,無法根治壟斷。

* * *

1c

任真:非患寡而患不均,檢討公私營六四比例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的任真說,共營房屋嚴重不足,公共資產亦遭私有化。基層唯有租屋,交貴租換來不成比例的劏房。

任承接吳卓恆的批判,政府僅循供應解決問題,卻忽視其他路徑。吳先著眼於分配,任進而涉足經濟。政策向富人傾斜,也是樓價高企的源頭。

政府大可藉課稅和租務管制平抑樓市,但政府顯然極不願意,篩去其他路線。空置稅和資產增值稅已爭取多年,至今依然厥如。

任亦批評林鄭的置業階梯,期望民眾最後都投身市場,自置物業。「綠置居」乃犧牲公屋獲致,背後是想減少對公屋的承擔。

她亦批判市區重建,剷滅舊區後復建私樓而非公屋,保障市建局有豐厚利潤。利東街化身囍匯,已成高檔住宅。「樓換樓,鋪換鋪」的訴求成空,舊區居民無法留在原區生活。

最後她批評公私營六四比的分配,說的是單位,按土地計實屬二八比。受此綱領拘束,哪怕找到幾多土地,大多撥歸私樓,都與基層無緣。

黃遠輝回應說,公私營六四比是長策會的諮詢結果,與是次諮詢無干。但任真和市民同聲批駁,既然土地的分配至關重要,六四比又昧於形勢,不敷訴求,土地大辯論就應檢討比例。

「土地唔係患寡,而係患不均。政府利用基層做擋箭牌搵地,但到頭嚟唔知啲地用喺邊到,邊啲人受惠。」

* * *

1d

羅國輝神父:土地是生產工具,私產和公益須互相制衡

羅國輝神父回顧「經濟」的古意乃「經世濟民」。人民均享私有產權,但同時亦須承擔公益,兩者互相制衡。因為土地是生產工具,誰掌握著生產工具,便能掠奪沒有土地的人民。

若富人按程序買下土地,便可為所欲為;而官員則藉賣地自肥,窮人斷無安居樂業的機會。是故政府要尊重人有居住的權利;經濟的運作亦須合乎人性。

* * *

1e

市民:諮詢根本有取向

公眾發言時段,十五歲的男生率先開腔。他說縱有不同意見,但不可指染船灣淡水湖和郊野公園。發展須考量三大因素:社會、經濟、環境。政府不應一邊花錢買東江水,一邊破壞香港的集水區。

當晚他正從船灣淡水湖回來,見證當地欠缺交通等居住配套,不宜大興土木。相比起公眾利益,高球場僅屬小眾,應該捨難取易。

「如果今日我地放低一半原則,聽日會唔會放低另一半?。。。為左我地嘅環境;為左我地下一代,希望黃主席剔除依兩個選項。」說罷掌聲雷動。

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也質疑諮詢的思路,「你知唔知幾多物業係祖國嘅人民擁有?」

他說中國的人口太多,無論香港找到幾多土地,都無法滿足其需求,呼籲必須堵截中國的人流。

黃遠輝說他們已經收悉,眾多市民點出人口政策與土地政策無分軒輊。

另有一位老人家說,土地問題不等於買樓問題,多數年輕人根本不想當樓奴。

他反對發展郊野公園:「蠶蟲食樹葉永遠都係由邊食起,最後一啖都係邊緣嚟架!」公眾報以掌聲,黃遠輝亦忍不住微笑。

儘管黃遠輝多番重申沒有前設,但市民和筆者都輪番質疑。

筆者據土供組最詳盡的諮詢刊物,引述 5.2(新界農地)和 5.9(鄉村發展)。

前者四頁篇幅,超過三頁都在交代公私合營的細節,僅寥寥幾段提到《收回土地條例》,而且都傾向負面(即使獲批,發展規模亦普遍不大/如不確立公共用途,政府不可引用有關條例)。

至於後者,則直接討論增加丁屋發展密度,完全不談丁權存廢。沒有取向之說難令人信服。

黃遠輝謂篇幅多寡僅就事論事,不等於任何前設。市民填寫諮詢文件時,毋須為所有選項排序,可只揀屬意的選項,略過的選項即會被視為反對。文件內有自由書寫的欄位,供市民抒發己見。但黃沒回應為何諮詢不觸及丁權。

* * *

1f

後記

礙於時間不足,筆者未能談及另一感受,謹在此補充。

林鄭和土供組都不下一次提到劏房的細路,為覓地的迫切辯護。是次座談黃遠輝又再談到,但在一所教堂中聽到,更覺得不舒服。

現場講者和聽眾,不乏牧者和社工,他們長年協助劏房戶,走進基層的生命,陪他們一同起居。而非在需要時才提到他們,作為政策的工具。

若果誠如斯言,為劏房戶請命而沒有前設,就應該敢於觸及人所共知的經濟和人口政策。

在港大的「郊談」論壇,生態學首席講師侯智恒便說,應該研究香港的承載力,是否終有其限度。不應預設香港可無止境發展,政府只可找更多地迎合(諮詢文件說香港人口將升至 772 萬)。

現在香港就像東鐵線。但顯然易見,諮詢完全迴避了其他路線,即經濟和人口干預。筆者明白官僚一定會說,為保自由市場,不應妨礙經濟發展。但這就是輕重之分,劏房戶很可憐,但經濟更重要,不願為劏房戶下雷厲風行的手段。

政府的諮詢往往奉行一思路:由其主導的回應才算民意;但民間的動員不代表「沉默大多數」,故後者不算數。

其實政府的宣傳(土地短缺,必須覓地)就是政治動員。只是政府不願承認有前提,還有財雄勢大的優勢。

不願承認也無妨,但請有司別再借劏房戶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