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兩個體現真切本土關懷的保育項目

兩個體現真切本土關懷的保育項目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前言

香港為何叫香港?與這地名息息相關的沉香,現時正面對怎樣的命運?香港有那些常見雀鳥?牠們又有那些習性呢?在Dreamstarter 啟夢者計劃網站,能找到參與的中小學師生共同推展的各類社會創新項目:環保的、科技研發的、關顧有需要人事的…。有兩個由浸信會天虹小學師生推行的項目:保育香港雀鳥家園的「今次有屋鳥」和保護植物鑽石的「沉香,尋香」最吸引筆者。於是,筆者趁著他們的學校開放日,訪問了帶領推行這兩個項目的葉訊邦老師和王嘉蓉老師。期望更多人了解,一群小學生也在盡棉力關懷香港這片土地。

「香港鳥有香港家,在香港生香港鳥B」

以上是「今次有屋鳥」的目標。看過網站的項目介紹得知原來這個項目之所以出現,是源自一個令人感動和一個令人傷心的故事。去年,一對白頭翁在浸信會天虹小學門口的喉管上築起了愛巢。學生們見證着雛鳥孵化、長大。後來,白頭翁一家飛往更遠的世界。整個過程令學生們感動。可是去年年頭卻有鷺鳥林因為市民投訴雀糞很臭很髒,政府在毫無預警下斬斷樹枝,鳥巢因而墮地的新聞。鳥蛋墮地而碎,,雛鳥失救而亡。看見不幸的鷺鳥一家,小朋友萌生了保護雀鳥的決心。

鳥屋2

據葉訊邦老師介紹,項目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小朋友認識香港市區常見雀鳥種類及其習性,以及學習製作鳥屋;第二階段是以繪本製作學校常見雀鳥的地圖,透過雀鳥地圖與雀鳥導賞,在校內宣揚愛鳥訊息,同時也在學校試用製作好的鳥箱;第三街段則是走出社區和郊野,進一步推廣人鳥共融,以及把製作好的鳥巢更廣泛地應用於郊野。

葉老師坦言,項目推行之初確實經歷不少困難。學生們缺乏對雀鳥的認識,所有雀鳥不論大小與樣貌,「全部都叫雀仔」。後來,透過進行雀鳥普查,小朋友開始懂得分辨各類雀鳥,例如在校內常見的紅耳鵯、白頭鵯、珠頸斑鳩等。要一組沒學過木工,不善於砌模型的小學生做出木製鳥屋也有難度。透過不斷學習與嘗試,他們終於成功製作了人工巢箱。

鳥屋3

最近有斑鳩在他們電腦室門外的天花築巢孵蛋。同學們自發討論如何保護雀鳥,同時又能保障環境衛生。然後化為行動,在鳥巢下面以水樽製成鳥廁,防止鳥糞墜地。又以繪本海報介紹斑鳩習性,貼出「雀仔都有耳仔」的告示,提醒同學們經過電腦室時保持安靜。

筆者得知他們放了一個自製鳥巢在校內試用,於是問其中一個「今翅友屋鳥」小組的學生,若有鳥兒住進他們的鳥巢,會否拍照。那個學生說不會,因為不能騷擾鳥兒。這一切都令葉老師和筆者感到欣慰。

鳥屋4

由一本圖書啟發的保護沉香項目

王嘉蓉老師那組學生有很多都熱愛大自然,當中有同學在家飼養蝴蝶。他們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一本叫《樹懶的森林》的立體圖書,故事講述一個森林本來有很多樹木,也有很多樹懶住在樹上。一天推土機來到,人類的房屋增加了,但森林卻只剩一棵樹和一只樹懶了。故事震撼幼小心靈,小朋友決心要保護樹木。他們一同蒐集資料,了解香港砍伐樹木的情況。後來了解沉香與香港的歷史淵源,又得知很多不法商人砍伐沉香,或刻意傷害沉香以獲取結香,因此大家決定一同保護沉香。

王老師告知這個計劃分三階段。在第一階段,學生四處拜師學藝,學習樹木知識。他們學到一種叫胡蜂(虎頭蜂)的益蟲,能替沉香傳播花粉,與沉香有著共生關係。於是計劃的第二階段,就是以電腦編程製作叫「胡蜂號」的微型感應器。當胡蜂號感應沉香被搖動,就會把訊號傳給保育的志願機構,方便他們跟進處理。第三階段就是胡蜂號的試用,以及透過售賣用其他植物造成的替代天然香料,進一步宣揚保護沉香的理念。

一群小一至小三學生要為沉香做一個電子感應器實非易事。王老師不諱言他們經歷了很多挫敗,過程中也不斷修正計劃。例如胡蜂號的設計,本來想以微型航拍機拍下砍樹者,然後傳給警方執法,後來考慮到可行性與執法效能,才修正成Microbit 感應器,以及把訊號傳給保育機構。學生由初時的氣餒變成不放棄;又有學生表示喜歡這一組,因為能夠一同保護樹木。這些都令王老師感動。訪問當天正是天虹小學的開放日暨天虹市集,「沉香」小組的學生在市集售賣香柏木製成的香料。筆者與王老師預謀,捉住了其中一位學生,問他為何要用香柏木做香料而不用沉香。同學非常精靈,能清楚告知筆者「沉香快要絕種,我們要保護它們。」

沉香1

結語

文首提及的Dreamstarter 啟夢者計劃,是一個教育創新計劃。期望透過一連串體驗式學習,培養學生企業家精神,以及解決問題的信心與能力。參與的學校會改變下午的上課時間表,學生不按班級上課。而是分成小組實行各類啟夢項目。老師的角色並非單向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協助學生執行計劃的協調者,與學生有較平等的關係。大家可透過連結了解Dreamstarter,以及看見各類項目。

筆者非常敬佩兩組師生對香港的熱愛,以及改變現狀的決心。對現狀感到無力,或者想行動而不知從何入手的我們,又能否在這些小朋友身上有所學習呢?

作者註:筆者設立了專頁以分享訪問社會創新項目的花絮。有興趣歡迎探訪,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