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100毛》會變《歡樂今宵》嗎?

《100毛》會變《歡樂今宵》嗎?

《100毛》實體版停刊,網上反應冷靜,撇除世界盃因素,也多少反映毛記製造話題的能力正在回落。

印刷媒體廣告收入下跌不是新鮮事,蝕本燒錢的事做不長(有政治任務者除外),《黑紙》之後,輪到《100毛》,沒多少人感驚訝。作為一家因營運《100毛》和毛記電視而聞名的綜合廣告及媒體服務供應商,毛記葵涌面對的,不止來自主流傳媒的行業生態危機。與勁曲金曲分獎典禮時相比,毛記電視的新鮮感減弱了,人氣亦有所下滑。不是說《星期三港䅁》沒號召力, 也不是說《仍是偵緝檔案》反應差,但那種被毛記的post 接連洗版的盛況始終不再。網上熱烈談論《亞視永恆》,去不到現場看分獎禮而集禮訴苦,助明福俠變成受新一代歡迎的品牌——這類顯示毛記影響力的事件,起碼在筆者的朋友圈中,出現的頻率明顯減少。

或者是Facebook因素所致,又或者是毛記上市後,調整了營運策略,但即使毛記至今的成績比筆者的想象中好,她依然面對創作方程式折舊的難題,包括二次創作的原材料一天比一天缺少。雖說橋不怕舊,最緊要受,但同樣的方程式反覆使用,要惹人發笑和看得過癮的邊際效益難免遞減。情況如同全盛時期的《歡樂今宵》,當時有一個環節叫《之唔係超級市場》,可算是香港綜藝節目中的惡搞始祖。一班藝員扮鬼扮馬,戲謔當時最流行的電視廣告,大受歡迎。但日子一久,新意欠奉,便無以為繼。

毛記面對的境況,其實比《歡樂今宵》年代艱難。那是電視工業的盛世,觀眾會用電視餸飯,意味能引起人共鳴的原始材料不缺。現在觀眾群碎片化,過去十年能成為集體回憶的人物和歌影視作品有限,即使有一些惡搞對象很有可塑性,但不夠經典,不會一擺出來就令人發噱,那麼能成功吸睛,使人爭相轉貼的機會便少得多。所以毛記的二次創作,爆得出者,多數是惡搞無線或娛樂圈十多廿年前的舊作,連亞視出品也不獲青睞。問題是,這個作品池的水不多,而且終有一天會乾塘,到時唯有靠原創,但強如周星馳,一旦減少借用粤語殘片之類的文化寶藏,香港觀眾已經覺得隔了一重,不像以往般看得親切和過癮。毛記的條件及不上周的創作團隊,走原創之路更難突圍。

使人發笑向來比賺人熱淚難,毛記面對的挑戰多少源自手機文化和香港整體軟實力的萎縮,後者的影響甚至會削弱香港人的身分認同,這個有機會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