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地說農》之四:剖析農業園 (上篇:格局)

《在地說農》之四:剖析農業園 (上篇:格局)

政府展開的蕉徑農業園計劃,已進入具體規劃、勘測等關鍵階段。《在地說農》將一連三篇分析農業園項目的成效得失,以求拋磚引玉,望社會各界多關注本土農業的發展。

要評論農業園,首先必需破除現時兩個常見誤解:
1. 以為農業園可以代表香港整體農業;
2. 以為農業園的發展模式,可以為本土農業起先導作用。

第一點,主要是說給打農地主意的團體聽的。農業園項目剛提出,已經有組織急不及待跑出來說:「好了,現在有農業園啦。農業就在這裡發展,其他農地應該釋放作發展用途啦。」其實,農業園(包括一、二期)總面積只有八十公頃,佔現時本地活躍耕地大約九份之一;與本地四千公頃農地相較,更屬九牛一毛。如果將「農業園」效果跨大,甚至等同「香港農業」,是極其誤導的。

第二點,有時連農業組織、政府官員也提出來:「農業園做得好的,可以在其他農區複製。」這只是美麗的誤會,按現時農業園的發展模式,它的示範作用注定相當有限。原因很簡單,農業園是政府透過收地、高度介入運作之下成立的,對場內基建以至管理有極大話語權,並投放了相當公帑作為資本。換作其他農地,根本就難以彷效農業園模式。政府總不可能將本港所有農業用地統統買下吧? (有朋友真的這樣建議過,我只簡單回應一句,這涉及的收地金額可能達1000億港元。是否真的可行,大家心裡有數吧。)

那麼。農業園這項目,對本土農業究竟有用還是無用?要回答這問題,首先要清楚香港的農業本身存在甚麼難題。綜觀而言,近年業界、坊間提出的農業問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 農地問題
 銷售系統不完善
 技術傳承及提升
 農業基建落後

將這些問題與農業園計劃對照,答案便不難得出:農業園日後運作是好是壞,也不過是80公頃以內的事情,它將無助解決香港的整體農業問題。因此我不厭其煩地向大家解釋,不要誇大農業園本身的影響力。如果香港在未來十年,將不成比例的資源、注意力放在農業園項目之上,其整體效果可能還會是負面的。

真正對本土農業操生殺影響的,其實是新農業政策中另外一項計劃:農業優先區。成立「優先區」,潛台詞是默認過往的「農地」規劃用途經已失效,所以要另建機制。農業優先區最終的面積有多大,選址在甚麼地方,對香港未來的農業發展,將有決定性影響。可惜,這政策現正以龜速展開,今年才開始研究顧問報告的程序。政府已放言,單是研究也要花數年時間,如此推論,要待政策真正得以實行,最快也要六七年吧。

囤地問題積存已久,近年傾倒泥頭又極猖獗。政府部門執法不力,捉一漏百;甚至僅存能檢控的案例,懲罰也甚輕微,阻嚇作用近乎零。現時政府對監管放軟手腳,保護措施又遲遲不出籠;是不是要待所有農地被囤積、破壞得九九十十,政府才推行農業優先區?

另一個危機,來自土地大辯論的「公私營合作」。一旦政策被採納,發展商猶如守得雲開,囤積、破壞農地的行為將有更大誘因。諷刺的是,全城關注的土地供應諮詢,不夠一年便可以提交報告;相反單是檢討農地的「農業優先區」研究,卻以複雜為由說要數年時間。情況就如身體已受嚴重創傷,但你卻任由它流血不止,然後說要花數年時間來研究醫療方案。

我們可以關注農業園,但不要被轉移視線,因它而忽略本土農業的更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