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歷史無限Loop】土地沉降二三事

【歷史無限Loop】土地沉降二三事

因嚴重短樁而需拆卸的兩座愉翠苑居屋,之後改建為小花園,地底至今仍埋藏36枝樁柱。(相片:Baycrest)

繼傳媒上月揭發西鐵元朗站兩座橋躉發生嚴重沉降,政府和港鐵先後公佈輕鐵天榮站和東鐵大圍站也出現類似問題。接二連三疑因附近打樁工程而出現的沉降事件的確令早已問題多多的基建項目更添麻煩。

不過,一般的土地沉降於香港其實也非罕見現象。

香港山多平地少(英國人1841年佔領香港島時的唯一一塊大平地就是今日的快活谷馬場),地質複雜往往令地基工程添變數,如元朗不乏地下溶洞,將軍澳的大部分土地則來自填海,故沉降其實也屬自然。

當然,有些不尋常的土地沉降是人為所致,論最嚴重的必是二十年前的沙田愉翠苑短樁事件。

房屋署於1999年因天水圍天頌苑出現不平均沉降,重新覆檢全港106個地盤樁柱,隨即揭發愉翠苑兩幢當時已建至31層的居屋也出現不尋常的沉降問題。抽驗樁柱後,發現36支樁柱只得四支的深度合格,而其中一座所用的鑽樁長度和紀錄更差達13米﹐較正常樁柱短約三成。

當年違規者為隱瞞短樁,出動了「神仙尺」,意即把量樁柱長度的捲尺中間部分裁短,及後再駁回,讓測試者以為樁柱符合長度要求。

最終,該兩幢新建居屋被迫拆卸,改建為小花園,地底至今仍埋有36枝樁柱,而房署也因事件損失逾六億元。至於天頌苑兩幢短樁樓宇則須進行鞏固工程,屋苑延遲入伙十年,而兩單醜聞的多名涉案人士最後亦被判入獄,身敗名裂。

話說回來,打樁工程也不一定引致沉降,需視乎土質及打樁方式。自2010年馬頭圍道冧樓意外後,相關政府部門對工程的沉降情況加強監察,要求各承建商在地盤周邊設置多個監測點,並須定期向當局匯報,以確保地盤工程對附近建築物的結構安全,不會構成嚴重影響。

因應不少鐵路車站上蓋的發展項目都涉及地基工程,港鐵也會要求承建商設立實時監測系統,每小時紀錄路軌的情況,以監察毗鄰的地基工程有否造成影響。根據港鐵資料,在鐵路保護區受沉降影響而正受監察的工程一共有64宗。

而為減低沉降情況,打樁方式也一直演變,傳統的撞擊式打樁對周邊建築物地基的影響較大,但隨著科技進步,近年本港不少發展商已採用對地基影響較少的「鑽樁」方法。

其實,土地沉降很多時比我們想像中來得尋常,不過一向以專業精神為傲的香港如不想繼續變形走樣,人為錯失變得慣常,就急需更嚴謹的監管和有效的問責。

原文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