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十年人事幾番新:今天的梁基爵

十年人事幾番新:今天的梁基爵

錯過了基爵的《籠裡的18種風景》,一直覺得非常遺憾,所以我一定要去聽他的 art talk,至少可以聽聽這個作品 behind the scene 的故事。今天的演講叫:聲音的展現和表演性/Demonstration and Performativity of Sound,我想全港不會有很多人明白什麼叫聲音的「表演性」,誰知也來了幾十人, 乜人都有。基爵講得很好。

當音樂可以跟演奏者和他們的 gestures 分開之後,世界可以變成怎樣?新的樂器可以創造怎樣的聲音?新的演奏模式,新的 performance practices 可以創造出一種怎樣不同的體驗?好爆。他就這樣和大家一起回顧了自己近年的演藝生涯。

沒想到這個演講令我記起十年前,基爵在 City U Creative Media 念碩士的時候的種種。當時有好些機會聽他提及他的論文,他常常都說甚麼要探討人和電腦科技之間的關係呀,希望觀眾可以看得見音樂的製作過程呀。他說到很多關於新音樂和 performance practices 的關係。也記得他說希望觀眾能參與在創作和演出的過程,親身感受自己與電子器材的互動的震撼。我不懂音樂,但覺得這些東西都很 philosophical, 好 interesting! 也因為我們的朋友有些也是搞 performing art,所以我也能夠明白到音樂是可以超乎聲音和演奏的範圍,可以是一種多媒體劇場。

但 .... 我其實也沒有 take him seriously。基爵的執行能力一向很高,在人山人海是第一名。但我始終覺得這些這麼偏鋒的東西,在這個這麼 commercial 的社會又怎會有生存的空間?十年過去了,原來我是看低了他和這個城市,好柒。

眼前的基爵發明了很多新的電子樂器,用裝置、影像、繪圖和雕塑等等,用來表演和呈現聲音。當時我覺得這些概念很前衛很抽象很哲學,以為他只是想借着這些概念跳出慣常表演的程式,但他十年來就是這樣一直堅持,身體力行,於是成為了一個獨樹一幟的新媒體藝術家,真係 much more than a musician,作曲、編曲和音樂會的樂隊總監。

幾年時我看過他的《火星日常》(CouCou on Mars)中,簡直是目不暇給,唔識反應。今天的他,真是非同凡響的一個藝術家。今天我特別欣賞他其中一個作品叫「忐忑」:他把自己心跳的聲音作為能量去 trigger 一個樂器,成就出一種新的聲音,真的是把甚麼叫 perfomativity of sound 體現出來。理論和實錢能夠結合到這個點,不能不佩服,其實是 philosophical 和 spiritual 的東西。

知道《籠裏的18種風景》不會 re-run,有點失望,不過我明白基爵說的:「我常常都係想做新野。」即是說梁基爵的新作很快又會面世,我不能再錯過。

這次展出的作品:When the rain stops, 非常浪漫,好 spiritual! I love it! 我以為自己是去了海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