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麥德正:官商勾結——送地六千平方米的鰂魚涌海濱發展

麥德正:官商勾結——送地六千平方米的鰂魚涌海濱發展

文:工黨副主席(政策)、東區區議員麥德正

有發展商巧取豪奪,脅公眾利益向政府索價,而政府配合依從,提供甚多優惠讓其牟利,將公共資源輸送給發展商,極不合理。這個戲碼現正在東區上演。首先得從某發展商的部署談起。

發展商「扭計」17年

有發展商於1985及1988年買入鰂魚涌海濱兩幅相連的工業及倉儲用地,一直空置,卻於2000年吹風,聲稱打算投資30億元,在其工業地皮連同東區海底隧道上蓋的地方,發展「老香港」項目,以昔日香港為主題作文化包裝,實質是興建酒店及商場。整個「老香港」項目約75萬平方呎,而發展商持有的工業用地,只佔整個項目3.5%,其他絕大部分是政府地皮。最後,城規會不批准相關地皮改變為商住用途,「老香港」項目告吹。

翌年,發展商完全改變方向,不再提類似「老香港」的發展項目,改為在香港工業式微的此時此刻,在該工業用地興建25層工業大廈,建築圖則獲屋宇署批准,但發展商動工無期。至2003年,城規會將包括該工業用地的地段改劃為「文化及/或商業、消閒及與旅遊有關的用途」地帶和「休憩用地」。雖然城規會如此改劃,但實際上對於已獲批准興建的25層工廈沒有任何影響。不久,發展商卻提出反對改劃,並建議將建築物高度限制從海平面以上35米放寬至85米,最後不獲城規會接納。發展商又提出司法覆核,遭終審法院於2008年駁回。

發展商十多年來搞了以上多番大小動作,終於在2017年大展拳腳,大興土木,開展地基工程,準備興建25層工廈,預計於2020年落成。而這個時刻,又「巧合地」是政府回應市民訴求,準備落實港島東海濱行人長廊方案之時,興建中的25層工廈,正好將海濱長廊截斷。

發展商興建工廈截斷海濱長廊,又阻礙景觀,很多居民表示不滿,同聲反對,有居民更組成了關注團體。居民團體要求政府尋找其他合適的工業用地,給發展商換地,讓鰂魚涌海濱保持景觀,海濱長廊不被截斷。

新方案利益輸送

居民翹首以待政府的回應,終於,最近的七月下旬,在東區區議會特別會議上,政府及發展商一起提出一個「明益」既得利益者的方案:

首先,發展商會把其擁有約2,500平方米的工業土地交予政府,而政府同時會把8,500多平方米土地批予發展商,即是送地6,000平方米給發展商!

而發展商提出新計劃,儼如其2000年提出的「老香港」項目的翻版,搞文化包裝,以「我的新中環」為宗旨,仿照香港舊時海旁地標形態,興建4幢11層高酒店(共400個房間),及一幢8層高寫字樓,5幢建築物下有一層平台,設有餐飲設施,地下有購物街,並計劃興建天橋連接太古坊直達海濱建築物平台。任誰都知道這是一個賺大錢的地產項目!

而市民大眾的「得益」,就是該處有24小時開放的觀景台、綠化水景空間、寫字樓天台表演場地及直達海濱通道等,而長濱長廊亦不被截斷。但這些大眾的「得益」也不是無條件的:發展商提出的建築物高度為海平面以上42米,超出城規會定下的35米高度限制。發展商稱,若不許蓋更高的樓房,維持原來的高度限制,將令「公眾損失」一個8萬平方呎的綠化平台。發展商盡享特惠之餘,還要如此逼公眾就範,搾取更多利益!

堅守區議會 揭官商勾結

追溯事情的本源,是因為過去城市規劃的問題,將鰂魚涌海濱劃入工業用地,到今天與公眾利益產生矛盾,政府理應以同級的工業用地,要求發展商換地,而不是配合其貪念,換地兼送地,讓其興建無敵大海景酒店及寫字樓。發展商當年購入土地,明知是工業的用途,多年來不是真正發展工業,卻扭盡六壬,不斷鑽空子,巧取豪奪。發展商一邊動工興建25層工廈,又突然與政府攜手交出完整發展方案,不是要脅公眾利益,逼市民和區議會接受嗎?

筆者在區議會會議上指政府「明益」發展商,發言說:「官商勾結莫過於此!」與多名民主陣營區議員一起指責現有方案向發展商利益傾斜。有建制派區議員一邊批評此方案,一邊表示「無可奈何接受」;更有建制派議員指,若不接受方案,該處便會落成工廈,而要達成換地則一定要「有嘢益對方」。民主陣營與建制派的差異十分清楚。

發展局代表多次回應說絕無官商勾結,強調發展商根據此方案換地,須補足地價,並會在方案獲城規會通過和行政會議批准後,按當時市價計算。發展局代表又說,發展商已獲批興建工廈,換地要發展局與發展商雙方同意才能成事。

發展局越辯解,越顯得照顧發展商利益。發展商補地價,換來不用投標,就有優先擁有土地的權利,之後享受發展項目帶來的巨額盈利,補地價當然是值得的。發展局又以尊重私有產權為由,將《收回土地條例》束之高閣,拒絕用公權力向發展商收地及交換同等的工業用地,反而,兩者合作炮製輸送利益的方案。那麼,一味不斷重覆「絕無官商勾結」又有多少說服力呢?